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千斤擔子兩肩挑 奮勇向前進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珊珊):今年“兩會”期間,當記者見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太平紳士劉佩瓊女士時,她手中正拿著今年“兩會”期間提交的八份建議和前幾年提交建議後相關部門給她的回復報告。那麼,人大代表的議案和建議是怎樣産生的?提交後會被答覆和採納嗎?答覆的時間需要多久?答覆的形式又是什麼樣的呢?
人大代表提交的叫做議案或者建議。議案必須由法律規定的機關或者代表按照法定聯名人數(30名以上的代表或者一個代表團)提出,而建議是由一位代表或幾位代表聯名提出。劉佩瓊女士告訴記者,不管是和別人一起提交議案還是單獨提交建議,她都會提前做相當細緻的“功課”,“我們每年人大代表都有視察,前年去的廣西,去年是陜西。每次的視察我都會認真去研究、跟進,發現他們有什麼問題,我就提出來,然後做這方面的建議。比如我今年就提了一個建議,是説地方經濟結構發展的問題。因為不管是廣西還是陜西,他們都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但是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過分依賴原料性的農産品,或者是一些礦産品。如果他們把産業著重在其中的一兩種上,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對整個地方經濟影響很大。政府也受影響,因為産業不好,稅收也會受到影響。稅收一少,政府的運作也有困難。所以我就提出來要指導不同區域和地區,不能讓經濟(形態)太過集中,要適度的分散,並且和其他區域合作,讓經濟多元化。”
人大代表將議案或者建議提交給議案組後,議案組會進行一個詳細的分類,再交由不同部門處理回復。代表在提交議案或建議時,可以選擇是否要求回復。要求回復的,相關部門必須在6個月之內進行詳細的回復。回復之後需要填寫《代表建議辦理和答覆意見表》,如果代表對於回復仍然不滿意,相關部門要繼續回復到滿意為止。劉佩瓊女士説,她的建議是3月11日提交的,3月14日看到報紙上一則關於發改委新聞發佈會的消息時,她就知道自己的建議已經被發改委看到了。她説,“我看到了那個報道,會上説這個建議他們看到了。我覺得他們不光是回應了這方面的問題,而且提出了(解決方案),要打破行政區域經濟,改為經濟區域的經濟,要在資源方面打開市場,要流通。市場擴大了,就有調節了。”
正如劉佩瓊女士所説,人大代表的建議不光會得到及時有效的回復,可行的建議還會得到落實,改變人們的生活。劉佩瓊女士2005年提交的“建議香港來內地上學的學生與內地學生享受同等學費”的建議就得到了採納,並於2006年正式實施,“香港有很多是很好學生啊,我們國家應該極力吸納他們,(讓他們)回到國家來服務,作為我們國家有貢獻的公民。所以我就提出建議,讓香港的學生享受跟內地學生一樣的待遇。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聯絡局的副秘書長很快就回復了我,並親自促成這件事。他告訴我他費了半年的勁。因為這樣小小的事,看似是改低學生學費的事情,實際要財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等好多部委協商才能通過的。經過相關部門的集體努力,我這個建議就成功了,2006年開始正式實施。”
人大代表的權利除了提交議案、建議外,還享有立法權。劉佩瓊女士就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兩次修改。她説:“我們的《義務教育法》是1986年頒布的,時間太久了,要進行修改。修改就要先做調研。2004年以後,全國人大就開始做大量的執法檢查。就在當年關於《義務教育法》的執法檢查也開始了。執法檢查一共分成五隊,分別去先進的省份和落後的省份。我去的是江蘇,江蘇發達和不發達的地方都去了。調研以後,大家找出問題、寫出報告,然後審議。執法檢查做完了以後,2005年又做了立法調研。我們原班人馬又去了寧夏和甘肅。”
劉佩瓊説,經過兩年的執法檢查和立法調研,她發現雖然《義務教育法》規定適齡兒童、少年都應當入學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但有些貧困縣因為自身債務過高,無法給學生提供義務教育的免費補助。她認為,越是窮的地方,越要發展教育。通過財政上的轉移支付,確保這些地方有足夠的教育資金,有足夠的基礎公共産品的供應,這樣他們才能有機會發展起來,而且這個補助應該由國家出錢。於是她就提交了一條建議,建議在新的《義務教育法》中要明確由中央財政承擔大部分義務教育經費。建議提交後,沒想到相關部門給了她一個大大的驚喜,“當時做這個執法檢查的時候我説,儘量吧,能改變一點是一點。沒想到新出臺的《義務教育法》寫的非常好的。2006年通過的,那個修改就實實在在寫下來,資金就我們國家負責了。我是跟著基礎教育這一塊,我看著它在改,我覺得很了不起啊,我們國家有這個氣派啊!”
經過劉佩瓊和其他人的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從1986年的18條法律條文增加到了2006年的63條,新《義務教育法》的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2015年《義務教育法》進行第三次修改前,劉佩瓊又參加了相關的執法檢查,這次她又提出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能夠享受均衡的教育;教育要創新,多增加學生的討論,啟發他們的思想;以及如何調節人口遷移帶來的教育問題等建議。
劉佩瓊女士是香港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從她精神飽滿、中氣十足的談話中真看不出她已經70歲了。自199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已經連任四屆,明年將是她最後一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了。在近20年的履職生涯中,她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每天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調查研究,參與執法檢查、立法調研,閱讀大量的新聞和資料,與各行各業的人們進行交流,為的就是發現問題,提交有建設性的議案、建議,做一名盡職盡責的人大代表,“我覺得做我們國家的人大代表是我一生的榮幸啊!所以我跟其他代表説,你不要把它當成一種名譽,這個是了不起的工作。我做的還不夠,但是你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儘自己的能力去把它做好。我很享受這樣的工作。我覺得起碼做了一點事,一點小事,不是多偉大的事,但是是關係到我們國家和我們香港的事。我自己很幸運,我自己學的是經濟,研究的是中國經濟,還做人大代表,能夠最親密地接觸我們國家的經濟和各方面的發展,看著國家這樣的進步,我覺得很了不起啊!”
劉佩瓊女士本科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她説新亞學院創辦者之一的錢穆先生寫的校歌從學生時代就一直影響著她到現在,也激勵著她不忘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所肩負的責任:“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千斤擔子兩肩挑,奮力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