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讓供給側攻堅揚起市場風帆

2016-03-03 16:47:50|來源:人民網|編輯:王濤

  原標題:人民網評:讓供給側攻堅揚起市場風帆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的“兩會”處於承上啟下關鍵階段,代表委員們肩負著為中國經濟把脈問診、鼓勁加油的重要使命。古人説,一言可以興邦。我們期待著,各位代表委員能就“十三五”規劃的民生導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建箴言、獻實策,不辱神聖的職責。

  “十三五”規劃千頭萬緒,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歸結起來最為核心的一點,便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民為本、呼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到什麼時候都是我們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真正目的。當前,審議“十三五”規劃的關鍵點,也在於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經濟建設領域,一項緊迫任務是在未來五年優化供給側、提升市場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公式,其實放在民生的視角看一點都不複雜,不過是為民眾的幸福度、獲得感打造更可靠、更高效的資源配置機制。通俗地講,有些産能過剩的行業與“僵屍企業”,生産出來太多的東西沒人要、實際也賣不掉,那就毫不猶豫堅決處置。而有些群眾急需、企業又難以提供的産品與服務,那就給予必要的政策激勵,不能再靠海淘、代購、境外搶購來滿足失衡的需求了。

  當然,這種産業政策的“加法”和“減法”,絕不是政府的一廂情願,也不會通過計劃時代的手段來笨拙實行,更多還是要依靠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之所以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對不上”,有的供給沒人買、有的需求買不到,根源就在市場反應的“慢半拍”。本來,市場的靈敏度最能迅即顯示老百姓衣食住用行的需求變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難免出現局部的失靈,這就要靠改革來喚醒“沉睡的市場”。

  比如簡政放權,就讓不少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有所作為,降低了他們營商興業的門檻。以往要跑上一大圈才能做完的美甲、用餐,現在只需指尖輕輕一點,便可上門服務,極好對接了錯位的供給與需求。再比如兒科醫生恢復招生,同時提高相應的待遇與保障,也是對群眾呼聲的積極回應。歸根結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什麼玄妙的理論,就是對人民群眾需求積極主動的回應,只不過這種回應更注重強調市場與政府的各司其職。

  市場多一點,還是政府多一點,沒有僵化的教條,永遠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優化。未來五年,是奔向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五年,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強烈。如何最大限度激發出市場的活力,如何最優程度發揮好政府的職能,如何把供給側的新篇章寫入“十三五”規劃並落地生根,我們期待“兩會”會場中傳出更多好聲音。(洪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