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建言中國經濟:向服務業轉型是明智之舉

2016-03-04 15:52:5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雪瑩

  原標題:美國專家建言中國經濟發展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旭):目前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兩會的重要議題,也備受海外專家關注,美國多位知名智庫專家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解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原因的同時,展望中國經濟未來,為中國經濟發展建言。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這既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也是不少美國專家關注的焦點。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經理克萊爾•裏德等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出口和投資驅動到消費和服務驅動這一轉型。裏德曾擔任主管中國事務的美國貿易助理代表,她告訴記者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現象。“中國經濟發展放緩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現象,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經濟舊有的發展模式已經臨近極限。出口和投資能在較長的時間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但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不能一直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依靠消費、服務業、創新、大力發展小型企業來拉動。”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商業與政治經濟項目主任甘思德指出,人口紅利的消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原因之一。“中國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降低,而老齡人口比例增加,這一人口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勞動人口的減少使得經濟難以保持高速增長。”

  美國智庫的“中國通”、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杜大偉則認為投資過度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我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幾年投資過多,因為經濟過於依賴投資,現在很多産業産能過剩。很多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出現了大量過剩的商品房,鋼鐵、金屬等行業都産能過剩,中國有些地方在基建方面也過度投資。由於過度投資,現在回報減少,投資減速,也就帶來了GDP的減速。”

  杜大偉稱,中國政府實施從製造業朝服務業方向的經濟轉型是明智之舉,如果沒有這一舉措,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現象將更為嚴重。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杜大偉等美國專家持樂觀態度。“中國仍然有很多促進經濟增長的強有力因素,比如高儲蓄率,受過良好教育人口的增加,這些因素將有助於中國經濟繼續良好增長。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稍微放緩是很自然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中國經濟保持5%到6%的增長率都是非常好的。”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項目經理肖恩•邁納表示,雖然中國經濟在短期內面臨産能過剩,資本外流等問題,但中國經濟正從製造業和出口主導型向服務和消費主導型轉型,從長遠意義來説,這一轉型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經濟仍然在以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快的速度增長,只有印度可能在增長速度上超過中國。我認為中國經濟會比去年表現更強勁,有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出口下降了約2%,但全球出口下降了約14%,而且中國佔全球出口市場的份額實際上是增加了,這一份額已經從12%增加到15%,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這是一個不錯的增速。”

  針對中國經濟面臨硬著陸風險的説法,邁納強調,他認為中國經濟不太可能硬著陸。“我認為中國經濟不太可能硬著陸,中國未來經濟需要關注的是數據的增長。近期數據顯示,中國1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增加了數千億美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衡量中國信貸增量的指標,中國2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將繼續增加,社會融資規模的增加將有利於未來中國經濟15到25年的長遠發展。”

  杜大偉則指出如果中國政府非常坦率地來處理産能過剩問題,他相信中國政府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而避免經濟硬著陸。他呼籲中國政府推進企業改革,關閉僵屍企業,同時加大力度支持這些企業工人的就業和培訓。

  談到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建議時,杜大偉表示中國目前的消費和服務業發展狀況良好,但金融、電信等很多行業仍然受保護,不對外開放,他呼籲中國開放這些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甘思德也呼籲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如果中國政府能減少經濟干預,進一步開放市場,包括醫療、教育、後勤、金融等行業,取消戶籍制度,中國經濟將以更平衡而且可持續的方式更快地發展。”

  裏德則呼籲中國深化司法改革,增加司法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