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捷委員:污染源數據公開不足 需進一步落實

2016-03-05 20:56: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萬捷。易成晨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易成晨)污染源數據公開一直是監督促進企業落實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5日,國際在線記者就這一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理事萬捷。萬捷多年來的提案都涉及促進這項工作的推進,據他介紹,目前污染源數據公開工作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有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落實。

  國際在線:您每年的提案都涉及環保問題,尤其是推動污染源數據公開,您覺得有什麼意義?

  萬捷:過去我們只是強調GDP,環保給經濟讓路,地方保護、企業回避加上立法缺失,環境被嚴重破壞,但是現在已大大轉變,綠色經濟已變成基本國策了,所以應該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以騰格裏沙漠污染事件為例,它就是污染企業轉移的後果,那些地方環境脆弱,經濟不發達,造成污染很難治理,就晚了。所以要從源頭上監督它,不要讓它高污染,更不要污染轉移。

  國際在線:促進污染源數據公開這項工作如何操作?現在進展如何?

  萬捷: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以NGO阿拉善SEE的途徑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資助民間公益,我們也通過政協這樣的平臺,使民間的NGO組織能夠為國家制定環保方面的政策獻策出力。

  過去幾次政協會議,我們一直在提議重點污染源的實時公開,目前的進展不錯,可以概括為國家立法了、污染信息有平臺了、數據開始上傳了。具體而言,一些重要污染源數據要24小時實時公開,並且一小時更新上傳一次——先傳到當地的環保局,環保局再匯總到上一級的環保部門,發到這個平臺上。比如現在大家已經可以隨時看到不同地區PM2.5的的狀況。

  我今年的提案是希望這項措施可以落實地更全面,因為有些地區還是重視程度不高,比如二三線城市,而他們對污染的“貢獻”本來也更大,所以還要繼續督促法律更有效的落實,而不要做一段時間就麻木了,開始走形式了。

  國際在線:污染源數據公開涉及哪些方面?

  萬捷:過去重點污染源是氣,然後是水,現在要加上土壤。大氣和水污染是大家比較容易看到的,但實際上土壤污染現在也已經非常嚴重。

  國際在線:這種數據公開的方式對促進環保有什麼實際效果?

  萬捷:第一,讓大家知道重點污染源在哪;第二,讓全民參與,關注監督污染源排放情況。有數據你得報上去,數據沒問題但大家看到你冒著黃煙,污水橫流,那顯然也不行。過去沒有這種數據的話,投訴都無從説起。

  以前我去過很多污水處理廠,很多沒達標就排放了,現在大多都有表、探頭、各種檢測儀器,一小時更新上傳一次,這些監測設備也要經過定期檢查。數據是一方面,探頭也一直看著,你不能有黃水,所以就是實施公開,不能作假。總之就是促進監督的標準化、數據化、規範化。現在特別是大城市做的好,希望推廣到全國。

  國際在線:你對土壤污染狀況的了解是怎麼來的?

  萬捷:我們後面有一個環保組織,有專家學者做了多年調查研究,包括準確的數據、治理方案的可行性等。我們也親自去調研,全國政協提案委也組織我們NGO共同做調研,也參與了環保部的一些調研,比如去過北京垃圾焚化廠等等,所以提出的這樣的提案不是憑空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