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話兩會】聚焦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五大要點
3月5日,備受矚目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交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這份報告共20篇、80章、148頁,是歷屆篇幅最長,極其厚重的一次五年規劃綱要。其中每一段話、每一個字都體現了本屆政府致力於“十三五”末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小康社會的強烈願望和歷史使命。
《草案》亮點頻現,筆者嘗試著挑選出5個與歷屆報告不同,並將是未來《十三五規劃》實施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領域,以期與讀者共勉。
設定經濟增長區間目標
根據《草案》,今後5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預期目標為6.5%至7%之間。與“十一五”時期的7.5%和“十二五”規劃中的7%相比,增速預期目標首次由之前的“點目標”轉變為“區間目標”。貌似細微的變化,但筆者認為意義重大,即體現我國經濟調控長期以來“唯GDP論”的重大突破。由於未來將實行區間管理,使得宏觀調控的空間與靈活性將大大增強。政府可以不用過多考慮經濟增長速度一時的上升或下降,不用為了達到某個具體增速目標而過度採取臨時性、短視政策,轉而更多的從有利於經濟長遠發展角度制定相關政策。相信,未來5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必將更加健康,並具可持續性。
堅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草案》多次強調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指出《十三五規劃》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供給側改革理論的提出,並將其視為未來經濟改革的主線,凸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思路的重大調整,即從過去單純依靠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的需求側管理,向供給側管理轉變。但可預見這個轉變之路必定艱辛、曲折。例如,2016年5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其中的“去産能”就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化解産能將不可避免的衝擊勞動力市場。根據人社部預測,過剩産能較為嚴重的煤炭、鋼鐵行業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顯然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妥善安置好分流職工將顯得極為重要,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經過將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今非昔比,但同時也給我國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破壞,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樣化減少等。人民群眾感觸最深的可能就是空氣品質的持續惡化,特別是是我國華北地區、中部和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越來越成為“新常態”。在此背景下,綠色發展眾望所歸,成為“十三五”期間5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中國”、“綠色農村”、“綠色經濟”已經成為當下媒體的熱門詞彙,這也突顯社會各界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極大認同和熱情關切。但是,在具體落實落成中,如何使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擯棄傳統、落後的發展理念,犧牲當期GDP增長、稅收增長等來換取未來的“青山綠水”,確實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過程。
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
《草案》明確指出,“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並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準”。這些表述集中體現了中國政府堅持繼續改革開放政策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有利回應了國際社會關於國內(政策)投資環境惡化,跨國公司紛紛逃離中國的不正確認識和誤解。此外,儘管國內企業在初期的對外投資過程中走了一些彎路,但是近幾年的“走出去”持續升溫。截止2015年,我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對外投資7351億人民幣。有報道稱到2022年,中國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國。加大“走出去”力度,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選擇,但是應吸取前期的失敗教訓,總結經驗,力爭每筆錢都花在“刀刃上”,而不能“隨大流”,僅僅為了滿足所謂的“國際化”名頭。
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中國政府已經莊嚴承諾“十三五”末實現在我國徹底消滅貧困的目標。如果能夠按期實現,將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取得的最偉大成績(之一),也是對2015年剛剛通過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大貢獻。按照目前7000萬貧困人口計算,我國每年需要減貧、扶貧1400萬人左右。中央政府已經將任務層層分解,層層落實,並通過建立貧困人口檔案卡確保“一個都不能少”。扶貧工作確實不易,特別是現在剩下來的都是“硬骨頭”。但我們堅信中國政府的承諾和能力,2020年“全民脫貧”,“全民小康”的“綠色中國”一定能夠如期而至!(胡玉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