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兩會幹貨多

2016-03-09 08:31:5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2016政府工作報告幹貨版》《十三五規劃綱要幹貨搶先看》《幹貨:兩會“新詞兒不學習 小心落後一整年”》《全是幹貨!部委負責人兩會上回應十大熱點問題》……翻一翻手邊各類兩會報道,“幹貨”一詞出現的頻率可不算低。

  這兩年,兩會傳遞出的“幹貨”越來越多,花絮插曲越來越少人問津。説到底,老百姓最關注的,還是代表委員替自己説了什麼,大會堂裏傳遞了什麼具體信息。如一位資深記者所説,兩會是中國民主的操練場,正是在一次次的操練中,民主政治走向進步。媒體作為民主操練的記錄者,應主動參與其中。把關注目光聚焦到“幹貨”上,正是媒體的職責之所在吧。

  其實,媒體上的“幹貨”紛呈,正是兩會議政品質日益提高、民主協商日益進步的折射。“信息多、幹貨多、震撼的話多”“最大的感受是務實、關注民生和給人以信心”“不回避問題,體現了堅持問題導向、實事求是”。這幾天討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表達最多的看法,就是務實、多幹貨。“部長們很坦誠,‘幹貨’特別多。”在“部長通道”採訪回來的記者這樣感慨。從一線城市房價大漲、壓減産能可能導致下崗增多,到天價學區房、瘋搶國外奶粉、醫院號販子,接受採訪的各位部長開誠布公答疑解惑,沒有躲閃回避。從新聞發佈會到“部長通道”,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到會場內外的熱烈討論,開放務實、坦誠平等,讓老百姓更加了解到一個真實的兩會,也更加感受到兩會之於國家、之於13億人民的意義。

  除了“十三五”規劃綱要和政府工作報告之外,我最關心的話題,是兩會的會風和話風。會風代表著大會的整體水準,話風映照出代表委員的個人素養,二者合起來,便是中國民主政治的風向標。在觀摩數場小組討論、查閱上百份議案提案之後,我發現,議案提案的品質和小組討論的水準都蠻高的。關注行政審批改革的代表委員建議對“奇葩證明”動真格,關注土壤污染的代表委員呼籲開展普查摸清家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規劃,關注扶貧開發的代表委員則嚴厲斥責個別貧困地區借扶貧開發、對口幫扶搞“形象工程”“躍進工程”。直奔主題説“幹貨”,直言不諱提出批評,不少代表委員的發言讓我印象深刻。

  其實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為科技界政協委員點過讚:大家講話都是開門見山,直來直去,談的都是幹貨,我認為大家的意見都很好,很多問題給予我啟發。參加過往年兩會,接觸過不少代表委員,一個突出感受是,今年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更大方坦然,接受採訪時,遠離空話廢話套話,要談就談“幹貨”,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兩會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平臺、執政黨開展協商議政的機構,中央希望聽到真話實情、金玉良言,公眾期盼代表委員提升參政議政水準、政府部門重視民生關切。讓能容納諍言、敢提尖銳批評的會風成為一種民主習慣,于國於民都是一件幸事。

  在一定程度上,“幹貨”決定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含金量和治國理政的含真量。代表委員講實話、説幹貨、建諍言,促成的是黨心民意的交融匯聚,推動的是政治文明的不斷進步。期待兩會裏的“幹貨”多一點、再多一點。(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