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課本裏的新中國老外在中國外眼看中國我們身邊的變化幸福的奮鬥者評論分析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枝葉總關情 春雨潤心田

2019-10-04 11:28:02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 侯嘉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編者按:風雨兼程,滄桑巨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

  保民生、惠民生,各項民生指標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枝葉總關情 春雨潤心田

  山東省青島市立醫院副總院長譚蘭:

  醫療條件大改善

  我在農村長大,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神經內科知名專家,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1983年,我畢業時山東省內醫院有神經內科的還比較少,專科醫生屈指可數,床位也很少,而現在就連縣級醫院都有了神經內科。

  硬體提高的同時,技術提高也非常快。過去學術交流比較少,現在幾乎每週都有,僅青島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每年學術交流就達數百人次。

  我先後兩次獲得中華醫學獎,還成為山東省神經內科領域的“泰山學者”。我深知,這些榮譽的獲得,是國家文明進步帶來的。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不斷前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成整理)

  河北省邢臺市和諧雅居小區居民張霞: 

  住有所居政策好 

  我叫張霞,今年36歲,現在家住河北省邢臺市集中新建的保障房小區——和諧雅居小區。這個50平方米的小家,我們一家人住起來非常安心舒適。

  我來自邢臺市所轄的沙河市,在邢臺打零工,和愛人、兩個孩子共同生活,以前一直租房子住。2016年,我聽朋友説,市裏的保障房要開始分配,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去申請公租房,沒想到意外收穫了一個家。

  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不再漂泊。現在幸福感滿滿的,有了歸屬感,心裏也踏實了。住所穩定了,我和愛人幹工作也更有勁了。在學習之餘,孩子發展了新愛好,學起了吉他。

  感謝黨和國家,讓我和家人漂泊十幾年後,住進了安心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亢 舒整理)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教授汪道文: 

  疾病預防成共識 

  從18歲開始,我就在家鄉農村當赤腳醫生,真正了解農村的“缺醫少藥”。恢復高考後,我考上醫科大學,並成為一名醫生。

  2015年開始,作為學科帶頭人,我帶領同濟醫院的多支醫療小分隊,利用週末時間,分別到湖北17個市州,收集整理9萬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動態跟蹤數據。在大冶、紅安48個村試點,對3416名高血壓患者實行點對點干預,效果很好。

  大醫院為基層“補位”,助力疾病預防,讓更多人避免急危重症。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更是一個國家使命,將這個人群中發病率最高、致死率也最高的疾病“降服”,讓這個中國特色的救治體系強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整理)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枝葉總關情 春雨潤心田

  北京五路居社區二區第二居民黨支部書記林毓霞:

  社區服務真週到

  我叫林毓霞,原是北京襯衫廠的一名檢驗員,2011年退休。這幾年,我覺得社區老人們的養老條件越來越好了,社區的服務也越來越週到。

  五路居是老舊社區,老年人居多,子女多在外工作。在工作中,我發現老人們中午吃飯是個大問題,買菜、做飯、收拾、洗碗,不少老人沒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2015年,我們社區推出了“老年餐桌”服務。隨著社區黨委的支部共融項目,我們的服務內容不斷拓展。每逢傳統節日,我們都會為支部黨員和群眾送上祝福,看著老人們一張張笑臉,再辛苦都值得。

  我也會繼續將自己的愛心奉獻給社區,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整理)

  甘肅省金昌市龍景村第一書記王偉忠: 

  鄉村振興天地廣 

  我叫王偉忠,2018年7月從清華大學畢業,成為甘肅省一名選調生。我放棄了留在蘭州的機會,到金昌市龍景村擔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

  工作以來,我主要負責基層黨建、脫貧攻堅方面的工作。工作隊在村裏的荒灘地上種了果樹,實施了山野樹屋鄉村旅遊項目。最讓我難忘的還是與村民的零距離接觸。在拆遷工作過程中,一次次入戶的經歷,讓我對村民的各種情況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與村民建立起難捨難分的感情。

  一年來,我覺得為群眾服務的初心更明確了。今後我將勤學苦幹,多辦實事,將自身成長融入鄉村振興事業中。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整理)

  宜生到家CEO孫金政:

  創業趕上好時代

  我在線下做了十年按摩店,開了十幾家分店,一年流水才過億元,但在線上,流水過億元只用了兩年時間。

  2015年,我把中醫推拿服務搬到線上,一開始全靠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靠著線上巨大的流量和基於社交鏈的口碑效應,新的生意做起來了。如今,平臺每天要産生2000多單交易。

  我現在比過去更忙,有時候一天飛好幾個城市。對我來説,前面就是無比廣闊的未來。2016年,宜生到家完成了5000萬元A輪融資,公司的最新估值已超過10億元。

  我們的平臺在多個城市提供服務,員工們都是數字經濟的受益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整理)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枝葉總關情 春雨潤心田

  山東省高唐縣固河鎮郭營村村民郭長金: 

  藥費報銷更方便 

  我今年64歲,別看現在面色紅潤,家務、農活兒什麼都不耽誤,可誰能想到3年前我做了心臟植入手術。

  2016年6月份的一天,我左胸疼痛,呼吸困難,到縣醫院一查是嚴重心梗,需要馬上手術。由於我參加了新農合,可免交押金,出院時僅支付個人應承擔的費用就行。我當天就做了心臟植入手術,住院16天,總共花費7.8萬元,報銷了4.2萬元醫藥費,又通過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報銷了5000多元,最終自己只花了3萬多元。

  過去,農村老百姓一直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如今的醫療水準越來越高,村村有了門診,藥費報銷方便快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金虎整理)

  河南省鄲城縣張完鄉劉老莊村農民張改芝:

  醫療改革福利多

  我叫張改芝,今年56歲,是河南省鄲城縣張完鄉劉老莊村農民。8月21日早上,我早早起床準備下地幹活。剛騎上電動車,突然感覺胸腔疼得厲害。丈夫見我難受,騎著三輪車就拉我去了洪河衛生院。

  檢查後,醫生把我的心電圖發到鄲城縣胸痛中心的微信群裏,群裏專家會診後又打來電話詢問,最終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立即介入手術治療。救護車很快到達了縣人民醫院,醫生們提前就做好了手術準備。手術很成功,我脫離了危險。

  基層群眾在求醫問診時免去奔波之苦,實實在在享受到醫療改革帶來的福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 偉整理)

  湖北省蘄春縣劉河鎮黃金寨村扶貧第一書記陳勇軍:

  村民致富有底氣

  我叫陳勇軍,2003年退伍後被安置在湖北省蘄春縣人民法院基層法庭工作。2019年3月份,我又被選調到蘄春縣劉河鎮黃金寨村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黃金寨位於劉河鎮西南部,地處深山,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76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66戶212人。

  黃金寨缺乏致富産業,在上級政府支持下,我帶領群眾種銀杏。4月份,29萬棵銀杏苗運進山村。村裏組織百畝銀杏苗搶種,群眾冒雨參加,現場十分感人。現在,百畝銀杏基地已建起來,村裏已成立合作社,保底收購,村民脫貧致富有了新途徑。

  我相信有中央的好政策,黃金寨明年一定會更美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整理)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導武志勇: 

  高等教育大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我進入山西大學學習新聞。當時,老師講課是一色的粉筆板書。新聞攝影課的實踐是拍攝一個120膠捲,12張照片,兩個人合用一個照相機。目前,我任教的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師大多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學習或訪學經歷,PPT演示和課堂討論成為主要教學方式,新聞實踐則可在智慧與創意實驗室等新媒體平臺進行。

  改革開放至今,高等教育取得長足發展。新聞教育拓展領域、豐富內涵演進成新聞傳播教育;師資力量實現了高度專業化和學術化;專業教學和實踐採用最先進的教育與媒介技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劍簫整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