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首頁課本裏的新中國老外在中國外眼看中國我們身邊的變化幸福的奮鬥者評論分析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城市70年改變中國影響世界

2019-10-04 10:13: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 侯嘉慧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城市70年改變中國影響世界

從上海浦西白玉蘭廣場頂樓俯瞰晨曦中的外灘和陸家嘴(2018年11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 喆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的奇跡。70年中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不僅刷新了人類對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認知,也刷新了對城市帶動國家崛起作用的認知。中國城市化和城市崛起不僅徹底改變了中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中國告別鄉村中國,邁入城市中國,重塑了世界城市體系。

  從“百城千鎮”到“千城萬鎮”

  1949年之前,在中國大地上,城鎮寥若晨星,70年後的今天,城鎮已是繁星璀璨。

  城市規模體系從小到大再到群。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有132個城市,城市數量緩慢增加,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全國也僅有193個城市。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數量猛增、規模擴張。我國城鎮依次經歷了1978年至1992年的數量擴張期和1993年至2013年的規模擴張期。2013年,全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包括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270個地級市和368個縣級市。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建制鄉鎮32929個。2013年以來,中國城市進入都市圈與城市群發展期,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局面。截至2018年底,中國城市數量微漲至672個。

  城市發展的空間演化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地區發展較快;第二階段,重大建設項目轉移至內陸地區,內陸工業城市發展較快;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東部地區利用區位優勢等重回快速增長通道;第四階段,東部地區帶動內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從沿海到內陸、再到沿海、再擴散至內陸的發展輪迴。

  從農民中國進入市民中國

  70年來,市民逐漸成為我國居民主體,人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城市發展形態經歷了4個演化階段。1995年以前,中國城市化水準低於30%,主要由鄉鎮經濟帶動小城鎮迅速發展。1995年至2010年,中國城市化水準低於50%,主要由大中城市主導經濟社會發展。2011年至今,中國城市化率介於50%至70%之間時,主要由都市圈城市群主導經濟社會發展。未來城市化率超過70%時,將由城市帶和城市網主導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中國城市人口數量品質和城市化水準快速發展。特別是2013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戶籍、土地、財政、教育、醫保、住房和就業等配套政策,提升了城市功能。在此過程中,市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到1978年的343元,再到2013年的26467元,2018年更是達到了39251元。在醫療、教育、養老、交通等諸多方面有了顯著提升,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

  現代城市經濟迅速崛起

  1949年之前,中國經濟一窮二白。70年後,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

  城市發展支撐了中國奇跡。改革開放後,城市經濟持續高速發展。1978年至2013年,中國GDP從0.37萬億元增加到59.52萬億元,2018年增加到90.03萬億元。城市經濟結構極速轉型。從初步建立工業體系,到以輕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初期階段,再到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中期階段。中國製造體系逐步建立,中國製造逐漸走出國門,城市經濟從“三來一補”發展到初級加工製造,再走向自主研發。2015年,中國服務業佔經濟比重首次超過50%,中國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工業化後期階段,高新技術産業以及新興服務業快速崛起,新動能進一步釋放。

  工業化始終是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動力,這使得中國城市化進程更可持續。

  從鄉村中國進入城市中國

  改革開放前,中國城市空間建設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對武漢、太原和洛陽等城市擴建改造,農業人口向工業部門轉移,推動了城市空間建設。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空間快速膨脹。1981年至2013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47855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225平方公里,年均增長率為16.37個百分點;城市由單中心的小城鎮發展為單中心的大城市。2013年以來,城市向多中心和城市群發展。2017年末,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為56225平方公里。

  中國城市整體崛起展現出先多維集聚後多維擴散的特徵。受中心城市虹吸效應和要素在空間範圍內流動性強弱的綜合影響,要素稟賦首先向北上廣深等國家中心城市以及武漢、南京、杭州、成都等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國家中心城市對區域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對二三四五線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

  70年發展為人類積累寶貴經驗

  70年來,中國遵循了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展現出鮮明個性特徵。中國城市發展在曲折探索和快速崛起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對中國未來和世界城市發展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的經驗和啟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功解決了城市發展中的問題,實現了快速崛起,保證了城市持續繁榮,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生産和生活條件。

  市場化改革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無形的手”即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資源在城市之間合理配置,推動城市之間競爭。同時,讓“有形之手”即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彌補市場缺失,為中國城市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對外開放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關鍵外力。對外開放讓城市獲得了經濟發展需要的大量資本、技術和人才,也為中國城市製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全球市場。借助資金、技術和市場,城市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讓一部分城市率先崛起帶動全國城市共同崛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施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率先實施沿海開放和先行先試戰略,全球資源要素向沿海地區、一線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加速集聚,使其迅速崛起。在此基礎上,開啟了由中心向週邊的擴散,二線城市、中部地區和大都市周邊加速崛起,從而帶動中國城市全面崛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 執筆:倪鵬飛 龔維進 彭旭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