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界人士認為:民法典反映人民意願 展現鮮明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2020-05-28 23:02:42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 楊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杜慧琴、王昆鵬):新中國首部民法典28日下午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中國條文數最多的法律。資深法律界人士認為,中國民法典反映了人民意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中國特色,將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完備的民事法制保障。

  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全程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認為:“這次民法典通過人格權的獨立成編,通過最為重要的是民法總則的109條,提出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的強化保護,把自然人的精神需求和權利需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全國政協委員、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也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體現出中國民法典具有人民性,以保護人民權利為出發點。“人格權原來在民事理論裏,它只是一個具體的制度。但是這一次把它作為一編來規定,這裡邊包括人的身體權、名譽權、榮譽權都規定得很具體,對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武器,提供了行為標準。” 

  作為著名民法專家,孫憲忠強調,“一個自然人的一生都會受到民法典的保護,而且每個自然人都會受到無差別的保護。”

  有保護當然也有約束,民法典也注重權利義務的對等。李少平介紹:“既要使我們的民事法律規範、系統、科學和完整,又要體現具有解決問題、解決民事糾紛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實用性。比如説高空拋物,到底怎麼解決?這一次民法典規定了不僅禁止,而且有關部門有責任調查,也對拋物者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 

  新中國從成立之初開始,曾先後四次啟動有關民法的制定工作。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但由於條件不成熟未能如願。“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歷時五年多終於編纂完成。

  孫憲忠認為,民法典的出臺,對於以法治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他提出,《民法典》最顯著的特點是要靠民事主體自己的行為來貫徹實施法律,也就是靠老百姓自己的行為來執行法律。“具體老百姓自己怎麼去貫徹,我們《民法典》有細緻的規定,這就對老百姓起到一個引導和保障的作用。他們的行為要合法有度,要按照法律去從事民事活動。這就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民法典不是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孫憲忠認為,民法典不僅讓百姓有法可依,也讓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國家的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要對民事活動進行管理,也需要民法。如果法律很多又不成體系、如果法律制訂前後還有矛盾,就很困難了。如果有一個民法典把基本原則、基本規範定下來的話,國家的這些法律就能夠協調發揮作用,而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也就有法可依了。這就完成了國家治理。”

  孫憲忠還強調,中國民法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能反映現代社會的特徵,這是其他國家的民法所不具備的特點。“傳統的民法社會主要是實産,現在我們的法律社會生活除了大量的實産之外,有很多的信用資産、無形資産和網絡資産,這是民法典編纂最大的一個背景。這可以説是信用經濟時代和網絡經濟時代的民法典,也是中國民法實現現代化一個最顯著標誌。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