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治國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日前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此我國民法制度邁入民法典時代。作為民事活動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民法典關乎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將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10萬餘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條文、字數最多的一部法律。民法典的編纂,既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也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性整合、修改和完善。人一生各個階段的權利,都可以在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中找到答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 石宏: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監護就會産生,撫養關係就會産生,長大之後就會涉及婚姻關係,就業之後涉及合同關係,死亡時候涉及繼承關係,我們説民法規則覆蓋了老百姓的生老病死。
民之所呼,立法所向。在立法內容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民法典編纂始終。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財富,土地經營權和土地承包權分離,單獨寫入民法典,農民可以依法自主流轉土地經營權,獲得土地收益。為適應時代發展,民法典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還專門增設居住權制度,保障弱勢群體“住有所居”,為老年人以房養老等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對社會關注的“高利放貸”、“高空拋物如何追責”、“個人信息洩露如何擔責”等堵點、痛點,民法典也都逐一立法予以回應。
開門立法,廣納民意,才能讓法律更貼近社會生活、更符合人民群眾期待。民法典編纂也是我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一次生動實踐。從2015年編纂工作正式啟動,到2017年3月民法總則表決通過,再到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民法典,5年間,民法典10次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達102萬條,讓立法吸納各方智慧,最大範圍凝聚社會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王軼:每審議一次,都會適時公佈全民徵求意見稿,這是幹什麼的?能夠給所有人民一個參與民法典編纂,建言獻策,表達自己意見和主張,這種民主參與的機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定,編纂民法典被確立為重要立法任務。現在這部承載著新中國幾代人夢想,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民法制度自此進入民法典時代。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總則等9部法律將同時廢止。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申衛星: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為民法典的編纂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民法典的編纂和頒行,鞏固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法治成果,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有助於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