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祝願兩岸同胞端午安康(兩岸觀察)
2021-06-11 12:20:5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

  今年6月14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會緬懷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劃龍舟、包粽子等。不過,今年台灣地區新冠疫情一直延燒,澎湖、屏東、高雄等地的龍舟賽宣佈停辦了,多數台灣民眾只能宅在家中包粽子、立雞蛋、挂艾草、戴香囊等,過一個與以往不一樣的端午節。

  台灣地區的端午節、春節、中秋節,與大陸一樣,一直都是一年裏的三大傳統節日。在台灣過端午節,除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門前挂艾草、小孩配香包等,還有取“午時水”、立雞蛋、吃茄子、吃煎堆等。傳説其中的取“午時水”和吃煎堆都跟鄭成功有關。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大軍一路開到了大甲鐵砧山,急需糧食和水,卻找不到水源。情急之下,鄭成功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涌現。誰料想,他拔劍之後果然山泉噴涌。當時正是端午節的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揚。每年端午節午時,民眾就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據説,用“午時水”泡茶或者釀酒特別香醇,生飲還有治病的奇效。當地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説“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煎堆”又叫“煎錘”,是台南地區端午節時的一種吃食。傳説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台灣民眾聞訊,爭著給鄭成功的軍隊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台南人過端午節就以“煎堆”代替了粽子。

  不管是吃粽子還是吃煎堆,或者取“午時水”,它們的深層涵義都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記憶。台灣島內絕大多數民眾的祖先都來自福建省、廣東省。清朝嘉慶年間,福建人陳天傑等人在海上經歷了狂風暴雨後到達台灣淡水,受到早期移民抵臺的吳沙等人的接待。從那個時候開始,渡海赴臺的大陸人就祭祀“水仙尊王”,其中,他們供奉的就有愛國詩人屈原。可見,台灣地區傳承的端午節始終與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有關。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開始,台灣地區大力推廣中華文化,屈原的故事家喻戶曉,吃粽子背後的歷史傳承和家族記憶更是代代流傳。

  但是,民進黨當局一直試圖割斷兩岸中國人之間的文化紐帶。自從2016年再次上臺執政以後,民進黨當局變本加厲、挖空心思地推行“漸進式台獨”,大搞“去中國化”,極力抹除台灣年輕一代的中國印記。他們修改課綱,把中國史合併入東亞史、降低語文教學的文言文比例、去孫中山、去孔子、不再遙祭黃帝陵、降低祭祀鄭成功的規格等等。對於傳統的端午節,綠營分子們恬不知恥地説“韓國人、越南人也都過端午節”“端午節不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等等,真是可笑至極。

  不管綠營分子如何絞盡腦汁地撕裂中華文化,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同過端午節這個事實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因為海峽兩岸就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又到一年端午時,祝願兩岸同胞端午安康。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李平撰稿)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