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站俯視圖
國際在線報道:慢悠悠的火車,靜悄悄的站,每個人生活在一個地方的時間久了都會有感情。在王明利從事連結員的時候,車站還有貨運,調車工作也很繁忙,指令並不像現在這樣通過對講機發送,白天是信號旗,晚上是信號燈。
工作中的王明利(左一)
今年59歲的王明利是重慶市三江站副站長,1981年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從扳道員開啟了鐵路生涯的第一步。先後從事過連結員、信號員、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40年的時間,王明利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只做好這一件事——守護三江站。
三江站,坐落在重慶市綦江區三江街道,靠近綦江河,也正因此,車站職工上下班需要通過“水路”轉到陸地。 “坐船去上班,不用去威尼斯,在三江站也可以”,這是車站職工普遍流傳的話。車站前的綦江河,雖然給職工帶來了交通上的不便,但也增加了乘船的樂趣。
王明利看著高漲的河水,渡船不能開了。
40年的時間,“船家”換了一個又一個。現在的“船家”叫老霍,已經在這裡工作了6年。8月的重慶,時而驕陽似火,時而暴雨不斷。王明利每次坐船時,總要和老霍聊聊天,如果有暴雨預警,他臨走時總要囑咐老霍幾句,“暴雨要來了,多注意安全”。如果下暴雨,河水上漲到一定程度,渡船就會停開,車站職工只能沿著一條廢舊的專用線鐵軌走三四十分鐘,才能到達車站。
因為父親是工務職工退休,所以王明利在車站和工務工區的人自然顯得親近。由於長期的戶外作業,工務職工的工作服常年沾滿油漬,混合著汗水和雨水,指甲縫裏永遠嵌著污漬,很多人的稱呼由“小李”、“小張”變成了“老李”、“老張”。如今,三江站調車組的中年職工,幾乎都是王明利的徒弟,年輕職工都是他的徒孫,他在車站很受人尊重。王明利身上體現的是他們那一代鐵路人的特點:業務好、幹活認真、樂於助人,在車站總是“閒不住”。
王明利在自己開墾的菜園摘菜。
渡船一旦停了,車站職工的食材就要靠手提肩扛,為了讓職工吃飯有保障,他在車站開荒種地,種了豇豆、馬鈴薯、秋葵等,還和車站炊事員一起,餵養了雞、鴨、鵝,“在鐵路小站上班,如果吃飯都有問題,那讓職工幹好工作,就顯得蒼白無力”,王明利的話很直白,但也反應了他對職工的關心。
説起三江站,王明利總有説不完的話,這裡有他最深的記憶。車站最繁華的時候有一百多名職工,停靠4趟旅客列車,有到廣州的、西安的、貴陽的,當列車一停到站臺,車站客運員馬上幫著旅客上車。賣泡面和拿著水壺的人,在窗外努力地吆喝著、奔跑著……回憶起這些場景,王明利感慨萬千。隨著渝貴鐵路的開通,如今,車站僅剩下一對慢車,乘車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車站再也沒有了昔日熱鬧的場景,曾經人山人海的候車室,現在也變成了職工的間休室。
王明利正在接車。
像王明利這樣五十多歲年紀的人,車站還有好幾個,他們的文化水準並不高,也講不出很多大道理,正是這些如道釘一樣的普通職工,組成了鐵路小站的基石,兩條鋼軌像鐵路人的血脈,向四面八方延伸,鑄就了四通八達鐵路線的暢通。
無數鐵路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光便是在兩根鋼軌間度過的,當老一輩職工陸續離開,年輕職工接過“接力棒”,這就是鐵路人的薪火相傳。(文:劉洋 圖片:蘇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