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脅迫外交”非美莫屬
2022-01-12 20:47:5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美國官員近來多次在公開場合將中國對立陶宛的正當反制歪曲為“脅迫外交”。這是美方為立當局撐腰打氣、配合“以臺制華”圖謀的政治算計。拿“脅迫外交”説事、對中國倒打一耙,凸顯了美方“話語霸淩”的虛偽性和欺騙性。

  中立關係陷入當前困境,孰是孰非十分清楚。立陶宛政府背信棄義、破壞一個中國原則,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質疑和反對。近日,立陶宛影子內閣發表聲明,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立政府糾正錯誤。這充分表明,立陶宛在對華關係上犯下嚴重錯誤在先,中方合理合法反制在後。美國將中方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當舉措貼上“脅迫外交”的標簽,完全是賊喊捉賊、以己度人。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脅迫外交”是美國的專利。早在197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喬治就首次提出“脅迫外交”概念,以概括當時美國對老撾、古巴、越南的政策。這一概念的核心是借助武力威脅、政治孤立、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等,逼迫他國服從美方要求,以實現美國戰略目標、維護美式霸權地位。

  從1994年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到2003年將追加軍費中的303億美元明確列支為開展“脅迫外交”,再到美國官員坦言對伊朗政策只有“脅迫”,多年來美國通過一次次行動,向世界提供了“脅迫外交”的經典案例。

  就在上個月,美方打著“人權”幌子、基於謊言簽署所謂“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企圖打壓新疆棉花産業,迫使跨國企業“選邊站”,在更大範圍實現“以疆制華”圖謀。這不是“脅迫外交”是什麼?

  就在一週前,美國國務院無視聯合國大會連續29年通過決議要求其終止對古巴的封鎖制裁,宣佈對8名古巴官員實施簽證限制。這不是“脅迫外交”又是什麼?

  此外,為維護經濟和技術霸權,美國不擇手段打壓法國阿爾斯通、日本東芝公司等競爭對手,脅迫臺積電、三星等企業交出晶片供應鏈數據,炮製“孟晚舟事件”企圖打壓中國高技術企業……種種惡行罄竹難書,天下苦美“脅迫”久矣!

  對於具有霸權基因的美國來説,“脅迫外交”是其工具箱裏離不開的武器。然而,在奉行多邊主義、互利共贏的全球化時代,搞“脅迫外交”沒有出路。美國教授羅伯特·阿爾特在其著作《美國與脅迫外交》一書中明確指出,“脅迫外交”政策“失敗多於成功”。美國前國務卿阿諾德·坎特曾坦言,“脅迫外交”看似能夠以低廉的代價實現重大戰略目標,但其實很少有例子錶明它真正有效。

  種種事實也印證美式“脅迫外交”註定慘淡收場。近日,日本服裝品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表示,在新疆棉花問題上,美國逼迫企業向其“表忠心”,而優衣庫不會參與這樣的“遊戲”。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到底誰在“脅迫”全世界,到底誰在破壞國際秩序和多邊規則,國際社會看得一清二楚。主權國家無論大小強弱在國際法上地位一律平等,企業在商言商按市場規律經營發展,沒有誰願意接受脅迫、淪為政治工具。美國靠“脅迫外交”無法令自身真正強大,反而會日益孤立於世界,最終一敗塗地。(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