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譜寫“兩個奧運”新篇章
2022-03-19 22:31:12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楊玉國

  綠色為底 科技為筆

譜寫“兩個奧運”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最快的冰遇上最亮的星。

  3月13日晚,主火炬“大雪花”緩緩熄滅,北京冬殘奧會圓滿落幕。

  當科技遇見綠色,共歷時25天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不僅見證精彩,更給百年奧運一個嶄新的驚嘆號。

  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世界首套高壓儲氫火炬、100%綠色清潔能源供應……恰如一場“雙向奔赴”,數百項來自中國的尖端科技,與綠色辦奧理念深入交融,貫穿始終。

  這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努力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更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更加美好生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北京冬奧會是一屆史無前例的冬奧會,科技、智慧、綠色、節儉,我們看到如此優秀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奧運賽事中。”國際奧會主席巴赫這樣評價。

  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帕森斯盛讚:“如果説北京2008年殘奧會永久改變了夏殘奧會的舉辦方式,那麼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也將把冬殘奧會的辦賽水準提升到新高度。”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我們把更多留給世界!

  一項項史上“第一”——我們在北京創造歷史

  從北京西行200多公里,張北草原上的“大風車”轉半圈,就能發出1度“綠電”。

  依託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翻越崇山峻嶺,這些清潔的電能源源不斷地傳輸到北京,點亮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所有場館的燈。

  100%綠電!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綠色電力全覆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彰顯的,是中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

  2月5日,打破塵封20年的奧運紀錄,荷蘭選手斯豪滕摘得北京冬奧會首枚速度滑冰金牌。賽後,當被問起如何評價冰面品質時,斯豪滕的回答是——“完美!”

  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有著世上“最快的冰”。打破奧運制冰慣例,來自天津大學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全球領先,本次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4個冰上場館的5塊冰面全部實現溫控準、熱回收率高、碳排放趨近於零。

  一座“冰絲帶”,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單層、雙向正交索網體育館。屋頂使用的馬鞍形索網,用鋼量僅為傳統鋼屋面的四分之一,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0噸。

  2月6日晚,身處閉環內的巴赫通過視頻方式現身2022北京新聞中心,通過超低延時和超高清畫質還原的全息影像,與全世界媒體實現了一場活靈活現的對話。

  基於阿裏雲技術,北京冬奧會成為史上首個核心繫統100%上雲的奧運會。巴赫指出,雲計算的應用替代了傳統機房,編導足不出戶即可製作發佈視頻新聞産品,“這為奧運留下了全新的技術標準,我們正在北京創造歷史!”

  冬奧村和冬殘奧村中,智慧機器人唱主角,上萬人的餐具全部來自玉米、秸稈等生物質原料;賽會技術官員、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所穿的制服裏,保暖層的抓絨取自廢棄的塑膠瓶和紡織品;延慶賽區山地新聞中心修築的“綠色”屋頂,年發電量達14萬千瓦時,相當於每年減排約90噸二氧化碳;大量應用氫燃料,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賽時車輛中佔比超過八成……

  科技、綠色被嵌入每處設計,融入每個細節,鋪就奧運史上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的底色。

  集眾“智”創新賦能——科技辦奧效果超出預期

  觀看了多場短道速滑比賽轉播,冬奧會期間,賽場上下的智慧與現代令英國巴斯市副市長余德爍印象深刻:“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盛會,也是觀察和感受中國科技創新的窗口。”

  籌辦冬奧,是一張國力的綜合考卷,更是一場科技實力的大考。

  時鐘撥回2015年,在國際奧會投票表決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歸屬前,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聲音通過會場傳遍世界:“我相信,如果各位選擇北京,中國人民一定能在北京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

  言必信,行必果。

  科技部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制定《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瞄準“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500多家單位、上萬名科研人員,千帆競速——

  北京化工大學聯合航天部門成功研發我國首臺碳纖維雪車,實現“0”到“1”的突破;中國電科54所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服務能力由室外擴展到室內,實現“雪如意”等參賽場館的自由導航;北京大學牽頭,VR+8K技術實現冬奧觀賽的互動式多維度視覺盛宴……

  冬奧會開幕式上,最後一棒火炬手將火炬插入“大雪花”正中,奧運史上首次的“微火炬”向世界傳遞著低碳綠色的理念。台下,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技術團隊仿佛置身火箭“零窗口”發射現場。

  首次抓總冬奧技術保障,為確保燃燒氫氣的主火炬無懼風雨,團隊拿出了運載火箭氫燃燒控制技術的“看家本領”,航天科技“跨界”相助,令這叢奧運之火安全穩定,萬無一失。

  風洞,最常被應用於飛行器的設計與測試,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2020年10月,北京二七廠科訓基地體育綜合風洞正式啟用。在北京交通大學李波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十余支國家集訓隊的冬奧健兒再也無須遠赴國外,通過模擬高速運動,“家門口”的風洞為他們“強弱項、補短板”,最終鑄就9金4銀2銅的歷史最佳戰績。

  3月5日,中國選手劉子旭在北京冬殘奧會冬季兩項男子短距離(坐姿)比賽中奪冠,這是中國在冬殘奧雪上項目中的首次奪金。

  金牌背後,是清華大學智慧與生物機械研究室主任季林紅帶領團隊的矢志攻關。他們不僅幫助制定“一人一策”的訓練計劃,還將雪上項目訓練“搬”進室內,通過系統監測助力殘疾人運動員能力快速提升。

  集中力量辦大事,眾人拾柴火焰高。

  誠如阿爾巴尼亞全球化研究所執行主任馬塞拉·穆薩貝留所言,“中國實現了科技辦奧的願景,且效果超出預期”。

  展人類社會新景——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碳中和行動中來

  1928年,高速攝像機被首次應用在阿姆斯特丹奧運會;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空運的賽事電視錄影帶奏響了電視轉播時代的前奏……

  百年奧運變遷,恰如一部科技發展史,不斷示範和引領著人類社會的新圖景。

  “看,這‘零重力’模式簡直棒極了!”參賽期間,美國無舵雪橇選手薩摩·布裏切時時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著北京冬奧村裏的智慧與綠色。可調節8種模式的智慧床,不用開窗也有新鮮空氣的新風系統,餐廳裏的智慧機器人大廚和服務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在報道中,形容這一切“就像科幻電影裏的場景”。

  “‘科技冬奧’的推進有兩個目標:一是利用新技術支持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和舉辦,二是給新技術應用提供展示場景。”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喻紅説。

  如今,在北京冬奧和冬殘奧超高清轉播的成功實踐下,8K節目、8K頻道和8K螢幕正在走向公眾;雲轉播這一新型的轉播模式將在未來各項大型活動中大顯身手;綠色環保的氫燃料大巴在延慶、張家口提供賽時交通服務保障,賽後將繼續用於城市交通運行……

  乘冬奧之風,科技已經出發。

  一條雪道施工計劃的改變,只為保護一棵無法移植的水榆花楸古樹,在北京冬奧會籌辦期間,這樣的動人故事並不鮮見。

  “以前修路,心中只有路;現在修路,心中更有山、有樹、有草、有動物,還有人類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園。”延慶賽區雪道施工項目負責人付召坤的一番話,道出了綠色辦奧的真諦。

  如今,每座冬奧和冬殘奧場館都有一份“後奧運”規劃。從“水冰轉換”的水立方到“冰籃轉換”的五棵松體育中心,從老工業基地首鋼、二七廠的華麗轉身到北京冬奧會賽區13個場館中有11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遺産”……比賽場館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這是踐行“綠色”“可持續”的中國智慧,更是留給世界的寶貴經驗。

  “就像2008年奧運會一樣,北京冬奧會的‘遺産’也將影響一代代中國人。”國際奧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胡安·薩馬蘭奇説。

  希臘奧委會主席斯皮羅斯·卡普拉洛斯則認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所堅持的“綠色、共享、開放、廉潔”已向世界發出了積極強烈的信號——“不僅能提高更多人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知,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還將鼓勵世界上更多的人參與到碳中和行動中來”。

  綠色為底,科技為筆,譜寫“兩個奧運”新篇章,我們與世界共同見證。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9日 01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