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 題:十年蹤跡十年心:生態環境保護的中國行動
新華社記者孟佳、齊菲、黃揚
仲夏將至,八百里洞庭一碧萬頃,淺淺掠過湖面的各色鳥兒勾勒出水天之間最靈動的一筆。
位於長江中游的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北宋文人范仲淹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千百年來,它是沿岸民眾豐饒生活的保障,也是野生動物自在棲息的樂園。
然而,洞庭湖也曾“黯然失色”。監測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3年,洞庭湖的劣五類水質佔比從零增加到5%,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
2021年11月27日,一群小天鵝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東古湖”濕地越冬。新華社發
今年25歲的何東順就出生在洞庭湖,是一位“漁三代”。曾經,他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坐在自家船頂,望著寬闊的湖面上不時躍出魚兒。但是,無序的採砂破壞、大噸位船舶航行使洞庭湖生態環境一度惡化。
“小時候,湖底是茂盛的水草,還有小動物在水裏游泳。夜裏,成群的鳥兒飛過,能把天上的月亮遮住。”何東順説,後來,洞庭湖清澈的湖水開始變黃,魚兒明顯少了,各種鳥類也隨之離開,江豚也變得不常見了。
水體污染、森林面積銳減、全球氣候變暖、物種加速滅絕……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對生態環境的無節制改造與掠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此前表示,人類應停止對自然毫無理性的破壞性戰爭。
面對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近10年來,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去年,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9.1%;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高到84.9%,劣五類水質斷面比例降至1.2%;新增國土綠化面積超1億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2萬平方公里……
幾年前,作家北村告別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福建省長汀縣。在他的記憶中,故鄉曾經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天藍水綠、林茂田豐。
持續多年治理,長汀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020年的6.78%,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去年,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還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的長汀汀江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7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長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多贏效果。”長汀縣水保中心主任岳輝説。
返鄉的北村也有了新身份——農村電商從業者。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他創立“北村自然生活館”電商平臺,河田雞、山茶油、野生獼猴桃等30多種土特産品新鮮上線,主打“綠色、健康、原生態”。
中共十八大以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等新發展理念指導中國實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
中國先後制修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規;《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管理、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環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劃定的面積比例不低於陸域國土面積的25%……
“中國創造性提出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在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成功入選全球15個精品案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石磊説,環境問題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立足於本國實際情況的同時著眼全球,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
一株“風靡全球”的小草——菌草,身懷“點草成金”的絕技。它被稱為“中國草”。
菌草技術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福建。當時,人們為了提高收入大規模砍樹種菇,導致“菌林矛盾”突出。“鋸一車樹回來種香菇,值不值得?”現在回憶起來,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佔熺仍覺得可惜。
經過多年鑽研,林佔熺發明瞭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術,兼具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這項技術不僅在中國取得成功,還吸引了世界目光。
在他的辦公室裏,擺有一個標著紅五星的地球儀,“有紅五星的是菌草推廣到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已有100多個”。
對許多處於從貧困到溫飽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是一個難題。
林佔熺(右一)在福建農林大學菌草園讓尼日利亞留學生試嘗幼嫩菌草的味道(2021年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菌草技術成本低、見效快、易管理,能在全球“播下種子”。在2021年菌草援外20週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上,多國領導人肯定菌草合作對消除貧困、可再生資源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
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向世界發出的呼籲: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2016年至2020年,中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34.5萬畝,全球領先;過去十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綠色電力裝機總量穩居第一……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氣候行動高級別倡導者奈傑爾·托平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好像用詩歌般的語言描述經濟和科學,這是一份“獨特的中國禮物”。這些充滿詩意的中國理念將在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多邊主義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長江保護法、長江十年禁漁等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嚴格實施,洞庭湖漸漸回到何東順記憶中的樣子。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加入父親何大明所在的護魚員隊伍。
“我是在洞庭湖長大的,應該為它做些事。”何東順説,這兩年他見到了許多很久沒見到的小動物,洞庭湖正在恢復它從前的美麗。(參與采寫:張兆卿、史衛燕、涂洪長、龐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