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夯實民生之本 增進民生福祉——“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就業和社會保障成就
新華社記者姜琳、劉夏村
就業是民生之本,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力增進了人民福祉。
中共中央宣傳部25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就業和社會保障成就。
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工作,近年來更是明確把就業擺在“六穩”“六保”之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8月2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新時代就業和社會保障成就。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城鎮就業規模顯著擴大,十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億人;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改變,2021年城鎮就業人員佔比達到62.7%,第三産業成為就業最大“容納器”;重點群體就業平穩,十年來,8000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準保持穩定,農民工總量增至2.9億人……
“我國就業優先戰略深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豐富發展,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説,這十年,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幫扶困難人員就業,關係群眾冷暖,關係民生底線。李忠介紹,十年來累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5501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768萬人。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介紹,在脫貧攻堅戰中,人社部門全力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貧困勞動力務工規模從2015年的1227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萬人,三分之二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靠外出務工和産業實現脫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政策繼續加力,今年上半年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到3223萬人。
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李忠説,我國建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建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出臺個人養老金制度填補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的制度空白……十年來,社保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社保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從2012年的7.9億人、1.5億人、1.9億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億人、2.3億人、2.9億人。
待遇水準穩步提高。2012年以來連續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14年以來四次統一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基礎養老金標準。
管理服務水準顯著提升。截至6月末,我國社保卡持卡人數超過13.6億人。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累計訪問量已超36億人次,有效方便了群眾跨省通辦、一網通辦。
助力穩經濟穩企業作用凸顯。社會保險費率7次降低,5項社保費率總水準從41%降至33.95%。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黨中央部署實施力度空前的階段性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等政策,2020年共為企業減負1.54萬億元。
據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亓濤介紹,今年1至7月為企業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超過1000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397億元。至7月末,企業共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494億元。
持續推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行穩致遠
就業與社會保障,一頭連著經濟大局,一頭連著千家萬戶。
十年來,億萬勞動者通過穩定就業撐起一個個家庭的同時,自身合法權益也得到有效維護,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持續提升,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余6.9萬億元,基金年度收支規模超過13萬億元,市場化投資運營基金超過8萬億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依然面臨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社會保障覆蓋範圍也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仍是長期的重大戰略任務。
“我們將堅持把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推動財政、貨幣、産業等政策聚力支持穩就業,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靈活就業健康發展。”李忠説。
針對重點群體就業,張瑩表示,將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以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為抓手,多渠道促進他們就業創業。
面對人口老齡化、新型城鎮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等帶來的新需求,李忠説,將持續推進社保制度重大改革,不斷擴大社保覆蓋範圍,尤其是將更多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保障範圍,同時更加重視社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紮實推進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