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中國防疫貴在實事求是
2022-12-27 22:13: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中國官方26日晚間發佈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宣佈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屆時,中國對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對入境人員和貨物等採取檢疫傳染病管理措施。

  這是中國疫情防控策略的進一步優化調整,是在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防控經驗等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精準優化防疫的主動作為,遵循的依然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中國根據有關法律將它納入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目的是通過嚴格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傳播。近三年來,中國先後制定九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對較強的原始株、德爾塔變異株的廣泛流行,極大減少了重症和死亡,也為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的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國疫情流行和病亡數保持在全球最低水準,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果。

  當前,世界醫學科學界普遍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致病力減弱,僅有極少數病例有肺炎表現。中國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徵和危害;將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更加符合當前防疫形勢,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向科學要方法的防疫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調整為“乙類乙管”絕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將重心從“防感染”轉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在中國官方發佈的最新政策公告中,列了十二條實施“乙類乙管”後的應對措施,包括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種率、滿足患者用藥和檢測需求、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等。這些措施針對當前防疫策略調整換擋期的風險,充分體現了科學性與精準性。

  這其中,中外人員往來管理措施的優化引發外媒廣泛關注。這些措施包括來華人員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等。中國政府還將進一步優化復工復産、商務、留學、探親、團聚等外籍人士來華安排,提供相應簽證便利;逐步恢復水路、陸路口岸客運出入境;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遊。這將使中外人員往來更加便利、安全、有序、高效,也有利於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進入12月以來,隨著“新十條”措施的實施,中國民眾跨區域出行往來恢復暢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飯館、電影院等線下場所陸續開放。從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企業忙著復工復産、跨境招商重新啟動……久違的“煙火氣”正在歸來,見證了中國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摩根士丹利近日發佈《2023全球宏觀經濟展望》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總體動力不足,但是亞洲經濟最為樂觀,中國、印度等將引領亞洲的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六個“更好統籌”做好中國明年的經濟工作。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可以預期,隨著中國優化防疫措施的不斷落實,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平穩度過當前防疫策略的調整換擋期,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這對於陷入低迷的世界經濟來説,顯然是好消息。(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