颳風寨,變了!變得更生態、更富裕了。
深冬時節,記者驅車沿著崎嶇的山路,探尋颳風寨瑤族群眾依託“一片葉子”邁向小康生活的嬗變之路。
行進在翠綠的青山之間,暖陽穿過濃密的枝葉灑下陣陣溫暖。通往動臘縣易武鎮麻黑村颳風寨村小組的盤山公路正在硬化中,一路同行的易武鎮副書記黃曉燕介紹,這條投資近2000萬元、全長22公里的麻黑村至颳風寨柏油路,將於2023年4月建成通車,屆時將極大改善颳風寨村民“行路難”的問題。
颳風寨因茶而赫赫有名,是易武鎮普洱茶主要分佈的“七村八寨”之一。颳風寨四面環山,因四季有風吹拂寨子而得名。瑤族群眾世代居住於此,被譽為中老邊境線上的百年古寨。“高山雲霧出好茶”,這裡平均海拔1203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年降水量2100毫米,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氣候優勢非常適宜普洱茶的生長,這兒出産的古喬木茶是普洱茶中的珍品,眾多茶人、茶商慕名而來。
山高路遠,是颳風寨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曾經有茶友這樣形容颳風寨的進村道路:“要喝茶王樹,先進颳風寨,其山路蜿蜒,曲折顛簸,非有志者不能達。”由此可見,過去的颳風寨進村道路坡陡路彎、坑塘密布、顛簸難行,村民進出村寨基本靠摩托車和皮卡車,到易武鎮需要3小時。如今,道路平整基本完成,轎車已經可以通行,為瑤族群眾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近年來,隨著茶産業的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大部分村民紛紛購買驅動力強、性能良好、經濟適用的皮卡車。當時村小組170戶800余人,就有126台銳騏皮卡車,被鄭州日産授牌為“銳騏皮卡村”,被人們稱為邊境線上的“皮卡村”。
曾經的颳風寨
麻黑村原黨總支書記、主任李德明翻開颳風寨老照片,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過去,颳風寨是動臘縣最窮的村寨之一,村民住的是簡陋的茅草房,有的人家經常生活難以為繼,沒錢送孩子上學,缺醫少藥,看病困難。
“颳風寨現在是一個大寨子,居住著204戶988名瑤族群眾和部分苗族群眾,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茶葉,全村近萬畝茶園,戶均30畝茶園。家家有茶園,戶戶茶飄香是颳風寨村最大特色。”颳風寨村小組黨支部書記李永林告訴記者,颳風寨古茶樹分佈在約5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其中大部分沒有矮化,幾乎每三四戶茶農擁有一片古樹茶,主要集中在薄荷塘、茶王樹、冷水河、白沙河等地。這裡生長的都是樹齡幾百年的古茶樹,高的有三層樓那麼高,主幹直徑需兩個人合抱。在原始森林中的茶樹由於被其他林木遮擋,受到強烈的日照少,屬於陽光漫射。多種優越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有利因素疊加,使颳風寨茶葉品質好,口感厚實,具有強烈的山野氣息,苦澀味低,回甘生津快,深受眾多茶人及茶商的喜愛。
2012年之前,颳風寨全村只有10輛皮卡車。2013年,村民楊應忠和王學成建起了磚混結構的新房,他們成為當時全村最先修建新房的兩戶村民。2015年,隨著脫貧攻堅的有序推進,颳風寨村民逐漸告別過去簡陋的茅草房,村民紛紛搬進了磚混結構的新房。2016年,颳風寨很多村民辦起了茶葉加工坊、農民茶葉合作社,實現茶産業收入4.7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2018年,颳風寨實現摘帽脫貧。到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餘元,一幢幢樓房沿著水麻菜河錯落有致排列,全村皮卡車、越野車已超200多輛,平均每戶村民家都有一輛車;先後有40多名大學生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茶歇間,老黨員鄧愛民用瑤語教導年輕黨員、村民,要感黨恩、頌黨情,永遠跟黨走,創造好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李德明説,作為一名老黨員,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團結帶領全體村民遵紀守法,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用實際行動把颳風寨的茶産業發展得更好,相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村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行走颳風寨,只見瑤族村民們生活平靜,笑意挂滿臉龐。世世代代以茶為生的瑤家人,茶産業已成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悄然改變著他們的觀念、生活……
夕陽西下,返程途中,再一次回望巍峨的黑水梁子腳下水麻菜河環繞的颳風寨,翠綠的山水間炊煙嫋嫋,綿柔清純的茶香又一次襲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記者 羅桂華 劉運軍 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