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2023-01-06 23:11:04來源:津雲編輯:楊磊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今年冬天,特別是剛過去的2022年12月份,應該是我34年從醫生涯當中最艱難的時刻。”1月5日早上9點,記者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看到,候診大廳裏住滿了留觀的患者,身著藍色防護服的醫務人員在床位縫隙間穿梭著。患者不斷地增長,醫護人員不斷地病倒。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柴艷芬説,“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心一直是揪著的,太難了。”

  往年冬季,不管是流感還是其他情況,醫護人員也會遇到減員的情況,但是從來沒有過如此短時間之內大量的醫護人員病倒。柴艷芬清楚地記得,從去年12月10日開始,醫生開始陸續生病,最後一個人是12月23日生病的,當時急診科在崗的55名醫生全都感染了。“我們的平均返崗時間在2.5天,大家都是主動請纓返崗。有幾個人自己覺得症狀不是特別的嚴重,基本上就沒有休息過。”提起這些給力的“戰友”,柴艷芬十分心疼。

  “請注意,有患者送往醫院。”10點36分,被患者及家屬團團圍住的鑒診臺一側傳出了機器播報聲,10點47分,一部120停在了急診科門前。“患者血氧100%,心率65,血壓165/90,頭暈嘔吐……”護理巡視專班工作人員李姍今天負責在急診科門口交接120送來的患者,這已經是她從7點上崗後交接的第13個120送來的患者。和很多醫護人員一樣,她也還沒有痊癒,説起話來嗓音嘶啞。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我們按照病情將患者分為四級。”柴艷芬説,“根據我們統計,一二級瀕危和危重症患者比例平時在20%—30%,但是在這輪高峰期的時候,最低也要佔到44.8%,最高的時候佔到了60%以上。”

  “從12月17日以後,重症患者、老年患者的量就開始上來了,20日以後,急診始終保持高位運轉,每天接診量都在1000多人。”柴艷芬告訴記者,“120救護車最高峰一天接診了132輛,一分鐘內同時來五六輛救護車也不算稀奇。”

  “有患者要搶救……”話音未落,一位醫生扒拉開人群,拎起鑒診臺上的搶救箱又匆匆擠進了人群中……人擠人的時候,搶救車是推不動的。為了隨時能夠在非搶救區域對出現緊急情況的患者進行搶救,急診科在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放了多個搶救箱。有時候醫生還要做徒手的搶救操作,緊急情況下扒拉一個空間,趴在地上插管搶救,這已經成為緊急時刻的常規動作。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當天在急診候診大廳留觀的患者有60多人,這些人大多吸著氧,輸著液。“護士,液沒了。”“馬上來。”李亞寧是巡診專班的組員,她隨身攜帶換液的棉簽和指夾式血氧儀,對大廳裏的患者進行整體巡視,第一時間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和醫生溝通。

  全天兩小時巡視一次,如果患者情況不穩定,就要一小時巡視一次。“設備帶上的氧氣和其他監護情況還是比較匱乏的,如果患者血氧低,我就把氧氣袋給灌上,增加監測頻率。”巡視、換液、測血氧、解答問詢,從早上7點半上崗開始到臨近中午時分,李亞寧始終沒有停過腳。

  穿過兩側均擺滿床位的急診通道,搶救室裏仍舊是人擠人,床挨床。正常安排13張床的搶救室已經加滿了床位,連樓道裏也臨時拉了電源,上了監護儀。“今天還算能有個站的地方,人已經少了一些。”柴艷芬説,現在符合搶救室要求的患者有63張床。配液室從早晨開始,6個人同時配液根本停不下來。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雖然已經臨近中午,但搶救室入門處的大夫始終被患者家屬團團圍住。“我們昨天又拍了個片子,您看看。”84歲的張大爺是29日晚上入院的,家屬正焦急地詢問著病情。“看片子挺好的,已經控制住了,接著輸液,往後就慢慢恢復了。鼓勵他多吃,加強營養。”搶救室醫生王勇濤無暇抬頭,一邊盯著螢幕上的片子,一邊寫著今天的醫囑。從早晨8點坐到座位上,半天下來,除了搶救兩個120送來的危重症患者,王勇濤一直忙著給患者復診、開藥。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假如120需要送患者到其他診區,看看人力情況,我們能不能幫他們送過去。”在急診大廳裏,柴艷芬隨時發現各種可以改進流程,為患者就診提速的地方。急診科總住院醫師張瑩瑩正準備按照柴艷芬的安排準備調整人手。“她昨天早上8點開始上了24小時的班,又連一個8小時。”柴艷芬指著張瑩瑩和記者説道。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哪有情況就處理哪,一樓搶救、三樓輸液、內科處理、緊急情況處理、調班調配、收住院、留觀、分區協調……”張瑩瑩雖然看上去年紀輕輕,卻嫺熟地處理著各種急難問題。“現在患者太多,一個人處理不了這麼多事情,所以我們要保證白天有兩個總住院醫師在崗,其實下午5點也不一定能走得了。”張瑩瑩説,急診患者能收的儘量收住院,整個急診科留觀的患者有200多人。前兩天大廳裏根本沒有落腳的地方,現在能看到地面了,最高峰期已經過去了,相信後面會越來越好。

  直擊總醫院急診科:挺過最難的時候,現在“能看到大廳地面了”……

  在急診科,最危重的患者被安排住在EICU。“平時12張床現在已經加到了16張,住了15人,總要為臨時需要急救的人留一張床吧。”柴艷芬説,“基本上都是有基礎疾病合併新冠感染的老年人,8台呼吸機,6台高流量,2個血濾機全都在用著。醫生7點半到崗交班,查房,給插管上機的患者做支氣管鏡。重症患者越來越多,對人員調配和醫生的體能都是一個新的考驗。”

  “把這個收拾一下。”急診科護士長麼穎的眼裏都是“活兒”。“急診科的床位使用率已經超過110%,所有醫務工作者都是超負荷的狀態。我們護理工作的重點是維持秩序,前一段時間危重症患者增多,呈現高峰狀態,所以我們就協調人力,把一樓大廳就診秩序維持好,便於巡診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危重症患者,評判患者的病情。如果出現問題,護士第一時間上前,同時呼叫醫生,對危重症患者早發現早救治。”

  扛過了接診的最高峰,急診醫護人員減員的情況在慢慢好轉,有醫院各科室的支援,最難的時候已經挺過去了。面對如今的重症高峰,急診先鋒隊員們仍在堅守著,守護著。

  記者手記:

  疫情三年,醫護人員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他們仍然是抗疫戰線的急先鋒,醫護人員一直堅持著,戰鬥了三年。 在急診室裏,醫生被患者團團圍住,一個班次下來,他們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甚至去不了一次廁所,平均一人接診60多位有“品質”的患者。救治危重症患者,他們與死神搶時間,步履匆匆。不斷猛增的患者,面對從未有過的工作強度,他們硬扛著;醫護人員相繼倒下,面對從未有過的人手短缺,他們互相幫襯著……對待患者應收盡收,他們一直在努力。 嗓音嘶啞、咳嗽未愈、體力不支……沒有任何一位醫護人員為此叫苦喊累,而是默默承受。因為身上的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始終堅守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    為了應對激增的患者,全院堅持“一盤棋,一張床”。總醫院醫務部門統一管理全院床位,全力以赴收治新冠病毒患者。外科支援內科,手術科室系統壓縮專科患者,神經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科、婦産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全部騰出床位收治內科疾病患者,增加了近千張收治新冠患者的床位。同時,醫院將外科系統劃分為四個“戰區”,每個戰區都由有內科系統、呼吸、重症專業能力的知名主任擔任專家組成員進行巡診,保證患者治療均質化。認真對待每一位就診患者,讓他們儘快擺脫病痛恢復健康;時刻關注每一位重點患者,從死亡線上搶回一條條生命。儘管疲憊不堪,但這些醫生仍拼盡全力、絕不放棄,他們無愧於人民賦予的生命重托。

  津雲新聞記者 趙穎妍 攝影 吳濤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