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習近平的天下情懷
2023-03-24 16:35:45來源:新華網編輯:韓玥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習近平的天下情懷

  新華社記者

  3月的北京,春風盪漾,萬物復蘇。

  15日晚,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臺國賓館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併發表主旨講話,以視頻連線方式同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共同探討人類社會現代化這一重大議題。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共同涵養了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懷。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放眼人類發展的宏大坐標係思考中國發展,將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引領新時代的中國攜手世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一)胸懷天下,立己達人——“從歷史的長鏡頭來看,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

  2022年6月24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燈火通明。跨越山海阻隔,五大洲18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雲端”相聚,共商全球發展大計。

  “尊敬的習主席,感謝您舉辦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感謝您值此艱難時刻堅定維護髮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埃及總統塞西動情地説。

  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全球發展進程遭受嚴重衝擊,世界愈發將目光投向中國。

  “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當農民,切身體會到了百姓的稼穡之難和衣食之苦,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主席以梁家河的變遷切入,講述發展之於人民的重要意義:“半個世紀後,我重訪故地,看到鄉親們吃穿不愁,衣食無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陜北高原是習近平的根,用他自己的話説,“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

  也正是在這裡,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反復閱讀《共産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逐漸樹立了對馬克思主義最初的認知。他後來總結:“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

  “只有各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權才有基礎。”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習近平主席立身行事、治國理政、心繫天下的情懷風範,令與會者動容。

  早年在地方擔任領導幹部,習近平有次談及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解時説:“‘平天下’不是打天下,不是統治天下,而是讓老百姓擺脫貧困,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天下都以你為榜樣去和平發展,用你的理念去協和萬邦,實現大同,這就離‘平天下’不遠了。”

  從下鄉插隊時“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的憧憬,到改革開放之初訪問北歐時“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夙願;從在福建工作時推動向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推廣菌草扶貧技術,到擔任國家領導人後幫助解決“西非之角”塞內加爾鄉村居民飲水問題……歲月悠悠,拳拳之心從未改變。

  “中國是個負責任國家,我們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同時也要處理好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係,既爭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努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2012年12月5日,在擔任總書記後的首場外事活動中,習近平鮮明闡述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和外交政策。他強調,“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次年3月,當選國家主席後首次出訪,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

  “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帶著對人類發展大勢的深邃思考,習近平主席倡導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中國傳統天下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引領中國為促進人類持久和平、共同繁榮貢獻智慧與力量。

  維護世界和平,我們矢志不渝——

  2014年春天,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多國。每到一處,他必談“和平發展”。在法國巴黎,談及拿破侖的“中國睡獅論”時説:“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在德國柏林,駁斥“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還能走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在比利時布魯日,道出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人干涉中國內政。”

  縱使國際風雲變幻,習近平主席維護和平果實、捍衛公平正義的決心堅定不移:在莫斯科,親切會見曾在華參加抗日戰爭的俄羅斯老戰士,主動上前為年邁的老戰士佩戴紀念獎章;在北京,開展“勝利日外交”,在天安門城樓上呼籲世界共同銘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這一偉大真理;在紐約,向聯合國贈送“和平尊”,宣佈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決定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並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提出“四個應該”“四個共同”“三點思考”,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

  推動共同發展,我們孜孜以求——

  2021年12月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前夕,習近平主席收到曾在上海學習鐵道工程的9名老撾留學生的聯名信:“世界最先進的鐵路從中國連進老撾,也連進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得知他們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本領貢獻給中老鐵路的運營和發展,習近平主席非常高興。

  2013年金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歷史走進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近10年來,這條承載文明記憶、寄託未來夢想的希望之路,書寫下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肯尼亞有了第一條現代化鐵路,馬爾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白俄羅斯有了自己的轎車製造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重煥生機,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再創輝煌……

  在肯尼亞蒙巴薩,當地民眾在中國承制的蒙內鐵路首批內燃機車旁載歌載舞(2017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東北方向50公里處的白俄羅斯吉利全散件汽車製造廠總裝車間,工人在組裝車體(手機照片,2018年1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若玄 攝

  “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出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與擔當。

  (二)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志同道合是夥伴,求同存異也是夥伴”

  2022年11月中旬,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後不久,習近平主席飛赴東南亞,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泰國進行訪問。

  這是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拍攝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會場外的標識(2022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多邊會議間隙,習近平主席分別同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會晤會談會見,常常是上一場會見仍在進行,參加下一場會見的外方領導人已抵達等候。

  既見新朋,也晤老友;既有發展中國家,也有西方發達國家;既有同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也有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

  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理念,習近平主席引領中國不斷織密覆蓋全球的夥伴關係網絡。

  新型國際關係是習近平主席倡導的重大理念,它意味著對“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否定、對“國強必霸”陳舊邏輯的摒棄、對“你輸我贏”零和思維的超越,勾勒出中國共産黨人心目中“天下”應有的樣貌,為國與國如何相處指明方向。

  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40余次會晤,同美國和歐洲大國領導人就雙邊關係和國際事務密切溝通……過去10年裏,習近平主席致力於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

  召開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遍訪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地區等幾乎所有周邊國家,秉持親誠惠容理念,強調“好鄰居金不換”……習近平主席視周邊為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著力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從非洲到中東,從拉美到太平洋島國,眾多發展中國家都流傳著習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謀發展的佳話。“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天然同盟軍”“中國在聯合國的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以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為指引,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不斷譜寫新篇章。

  “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在國內外多個重大場合,習近平主席深刻闡明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文化淵源與現實邏輯。

  這樣的場景,令人難忘——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深入闡述新形勢下中非合作理念,指出中非友好歷久彌堅的根本原因:“雙方始終堅持平等相待、真誠友好、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年逾九旬的時任非洲聯盟輪值主席、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激動地説:“過去殖民者給非洲帶來災難,現在中國給非洲帶來了新生。如果當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請他們也聽聽習主席的這篇講話!”

  這樣的故事,傳為美談——

  1985年,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帶領一個農業考察團訪問美國。在艾奧瓦州馬斯卡廷小鎮,他結識了幾位普通美國民眾。

  2012年,習近平作為國家副主席訪美,專門安排重訪馬斯卡廷,同這些民眾再見面。“人們問我此次訪美為什麼要來艾奧瓦州?因為對我來説,你們就是美國。”一席話,讓老朋友們深為感動。

  時光荏苒,習近平主席對老朋友重情重義始終如一。2015年,儘管國事繁忙,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仍安排專門時間,在釣魚臺國賓館接待當年馬斯卡廷的房東德沃切剋夫婦一家,同他們深入交流;2022年,他又給當年訪問活動的組織者之一蘭蒂女士回信,鼓勵她和老朋友們繼續撒播友好的種子,為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作出新的貢獻。

  以心相交,成其久遠。利用出國訪問的機會,習近平一次次走進各國民眾中去,同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所思所想。

  拉美哥斯達黎加,2013年6月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來到一個普通的咖啡種植園,同農戶薩莫拉一家圍坐在一起嘮家常、聊民生。

  “我也是來自基層,做了7年農民,可以説我和普通群眾都有著很天然的感情。”習近平主席真誠的話語令在場的人們倍感親切,瞬間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係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廣泛。”習近平主席這樣看待交流的重要性。

  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講述哈薩克斯坦在華留學生魯斯蘭捐獻“熊貓血”的故事;訪問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時,專程看望在福建工作期間結識的前州長培根的遺屬;給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師生回信,勉勵他們“做新時代的馬可·波羅”……

  意大利羅馬國立住讀學校校長雷亞萊(後排右一)與致信習近平主席的學生們在一起(2019年3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婷婷 攝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穫是‘朋友圈’越來越大。”過去10年間,習近平主席先後出訪40多次,足跡遍及五大洲70多國,在國內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接待訪華國際政要數百位,同各國社會各界保持廣泛接觸,“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斐濟,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2014年11月21日,時任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以一場傳統儀式,歡迎遠道而來的貴客。

  習近平主席身著“布拉衫”,用心傾聽原住民的祝福歌謠,接過原住民敬獻的卡瓦汁細細品味。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觸及心靈的珍視尊重、包容欣賞,融于習近平主席眺望不同文明的廣博視野。

  2016年6月21日,習近平主席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期間,來到被譽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布哈拉古城參觀。不顧旅途勞頓,習近平主席決定延長參觀時間,走進雅克城堡,更深感受絲路文化。

  時任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裏莫夫由衷感慨:“習近平主席是有深厚歷史感的大國領導人,感謝他對烏茲別克斯坦歷史和文明的尊重與認可。”

  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底蘊,積澱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智慧,涵養了“比天空更寬闊”的胸襟。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習近平主席這樣坦露心聲。

  在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領略古老文明間的奇妙“相遇”;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憶及文明交往的源遠流長;在印度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廟群,暢敘文明互鑒的悠久淵源……一次次文明對話,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鮮明闡釋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深刻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熱烈的掌聲,彰顯深切的認同。會場內,聯合國190多個會員國的國旗交相輝映,襯托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面。

  “中國領導人的遠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使命不謀而合。”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評論説。

  5年後,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由習近平主席親自倡導舉辦,不僅覆蓋亞洲所有國家,還向世界各大洲開放。

  “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衝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1000多名與會代表發表的成果文件,彰顯各方對平等、互鑒、對話、包容文明觀的廣泛共識。

  訪問柬埔寨,在署名文章中談及中國文物專家長年紮根柬埔寨,保護和修復吳哥文物古跡的故事;接待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兩國簽署文件,就巴黎聖母院修復和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保護開展合作……

  在習近平心中,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在相互了解中相知相惜,在交流互鑒中激蕩共鳴。

  秋日陽光下,帕特農神廟的斑駁立柱被鍍上一層金色。2019年11月12日,正在希臘訪問的習近平主席走進神廟腳下的雅典衛城博物館。

  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習近平主席駐足觀看。

  “這是雅典娜女神剛剛參加完戰爭後休息、沉思,雖是一塊很小的浮雕,卻非常有意義。”陪同參觀的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親自當起“講解員”。

  “她在思考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習近平主席講起“止戈為武”的中國典故。帕夫洛普洛斯總統邊聽邊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當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行之時,帕夫洛普洛斯欣然與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世界和人類作出的貢獻不僅在於創造了多少物質,還在於提出了什麼理念。”談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帕夫洛普洛斯由衷感慨,“這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習近平主席指出。

  “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著眼于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的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好一幅令人嚮往的人類文明光明圖景!

  (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天下情懷,是以和為貴、兼收並蓄的大國胸襟,也是順應時代、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

  2017年1月16日傍晚,瑞士小鎮達沃斯多芙火車站,細雪飄飛,空氣清冽。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站在車站路燈下,靜靜等候遠方客人的到來。紅色專列緩緩進站,施瓦布登車迎請。

  “您多次邀請我來達沃斯,我一直在考慮什麼時間來最合適。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當前,關於世界經濟有各種議論,在這個時刻發出中國聲音更有意義。”老朋友相見,習近平主席道出不遠萬里、奔赴邀約的深遠考量。

  因為舉足輕重的中國分量,更因為穩定人心的中國聲音,習近平主席的出席成為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最令人矚目的事件”。

  “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回避不了的”“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

  “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接踵而至,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來勢洶洶,習近平主席作出了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的明確宣示。

  時任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總幹事穆勒評價,中國作為一個強大而重要的力量,在推動建設一個更美好世界方面發揮著“催化劑”和“方向引領”的重要作用。

  西班牙《國家報》感嘆:“沒有人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樣,在當前仍深陷金融危機後遺症及社會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下,還如此捍衛經濟全球化。”

  撥開迷霧,指引方向;不懼風浪,勇毅篤行。

  人們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觀(2018年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部署、世界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亮相黃浦江畔。首屆進博會即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外媒報道“展廳面積超過35個足球場”。

  “進博會是中國市場的‘金色大門’”“雖然保護主義給世界經濟蒙上陰影,但中國為世界貿易帶來了光明”“這是中國為維護自由貿易打造的最重要的全球‘高速公路’”……過去幾年,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多大挑戰,進博會屆屆如約而至,朝氣蓬勃、熱火朝天的場面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當一些國家把保護主義的籬笆越架越高,中國為何將大門越開越大?

  習近平主席如是闡釋其中的深層邏輯:“人類社會要持續進步,各國就應該堅持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佔。”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加速鋪展,一個個風險挑戰撲面而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持續擴大。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習近平主席旗幟鮮明地指出:“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

  這是協調四方的大國角色——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習近平主席親赴巴黎,提出重要理念主張,積極協調各方立場,為最終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習近平主席作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2021年第七十六屆聯大一般性辯論,習近平主席又鄭重宣佈,中國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這是敢為人先的大國引領——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發展峰會開幕當天,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正式通過。習近平主席在峰會期間宣佈一系列對發展中國家援助新舉措,為率先和有效落實新發展議程作出表率。講話結束後,二三十位各國領導人排隊同習近平主席握手,將走廊擠得滿滿噹噹。

  正是在習近平主席積極推動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第一次集體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

  這是展現擔當的大國行動——

  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寫有 “鐵桿朋友,風雨同行”字樣的中方捐贈醫療物資從飛機上卸下(2020年3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石中玉 攝

  在各國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主席親自指揮,中國挺身而出,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緊急人道主義行動。2020年3月21日,中國援塞抗疫醫療專家和物資抵達貝爾格萊德機場。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親自迎接,為五星紅旗獻上深情一吻。“感謝習近平主席!感謝中國共産黨!感謝中國人民!”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敘利亞發生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習近平主席分別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敘利亞總統巴沙爾致慰問電。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啟動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向兩國提供緊急援助。

  這是與時俱進的大國遠見——

  新冠疫情吞噬多年全球發展成果,全球發展事業遭受嚴重衝擊。習近平主席從全人類福祉出發,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倡議,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面對國際安全局勢持續複雜變化,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出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2023年3月10日,中國、沙特、伊朗三方簽署併發表聯合聲明,宣佈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強調三方將共同努力,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促進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國際社會紛紛讚譽的這一“和平之舉”,成為有力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

  從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相繼提出,不斷豐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

  “面對各種緊迫全球性挑戰,加強團結合作,共同坐上新時代的‘諾亞方舟’,人類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登高望遠,習近平主席為處於歷史十字路口的世界指明方向。

  2022年10月23日,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次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親切見面。

  面對各國媒體,習近平總書記言辭懇切:“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們歷來主張,人類的前途命運應該由世界各國人民來把握和決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國就能夠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和衷共濟,和合共生;命運與共,世界大同。中國共産黨人的天下情懷,溫暖人心,鼓舞世界。(記者劉華、郝薇薇、楊依軍、王賓、王慧慧、許可)

 

  視頻記者:孟菁、劉愷、黃河、姜雪蘭、聶曉陽、李成、鄧敏、孫曉玲、劉暢、彭菁、余福卿、楊依然、曾維、王安浩維、馬淮釗、王建剛、謝鍔、劉海

  海報設計:姜子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