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玉淵譚天丨長安復攜手,如何讀懂這場峰會
2023-05-20 19:32:03來源:玉淵譚天編輯:韓基韜

  長安復攜手。5月19日,一場盛會在西安閉幕。

  這是今年中國首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1年來,六國元首首次以實體形式舉辦峰會。兩個“首次”,傳遞了中國與中亞的特殊關係。

  為什麼是中亞?

  在歡迎儀式上,習近平主席説了這麼一句話:

  深化中國-中亞合作,是我們這代領導人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抉擇,順應世界大勢,符合人民期盼。

玉淵譚天丨長安復攜手,如何讀懂這場峰會

  讀懂這個戰略抉擇,我們可以循著習近平主席的腳步説起。

  回看時間刻度裏的大國外交,習近平主席與中亞五國領導人互動越來越頻密。

  2022年1月,中國和中亞五國元首齊聚線上,舉行建交30週年視頻峰會,這樣的交流,還是30年來首次;

  不到一個月,中亞五國元首就又一起到了北京,赴冬奧之約;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疫情發生之後首次出訪,目的地,就是中亞;

  這一次,中亞五國元首齊聚西安。其中四國元首都同步對華進行國事訪問,土庫曼斯坦總統早在年初就帶了6位內閣副總理進行過國事訪問。

  承載這些的基礎,是元首引領。

  此次到訪,習近平主席與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會談時,一開場就特別送出生日祝福。這一瞬間,正是中國-中亞深厚友誼的代表性時刻。

  實際上,中亞領導人都選擇將崇高的榮譽和最高的禮遇給予習近平主席。這其中,有兩個細節格外引人矚目:

  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一家三代曾迎接習近平主席到家裏做客,並稱讚習近平主席是睿智而有遠見的政治家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將編號為001的“最高友誼”勳章授予習近平主席,並稱讚習近平主席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和卓越領袖

  元首引領,也在推動中國-中亞合作進入新時代。

  2022年,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

  這次會上,中國和中亞國家元首同意,以舉辦這次峰會為契機,正式成立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每兩年舉辦一次,輪流在中國和中亞國家舉辦。下次峰會將於2025年在哈薩克斯坦舉行。

  為什麼中國對中亞外交産生如此強大的魅力?為什麼中國在此時選擇與中亞的關係再度升級?

  在習近平主席的講話中,有這麼一句話: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亞是亞歐大陸的中心,處在聯通東西、貫穿南北的十字路口。

  中國大國外交的出發點,是“中國之於世界,世界之於中國”的深遠思考。

  理解中國與中亞的關係,習近平主席首先思考的是,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又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回答世界之變,題眼,是“亞歐大陸”。

  這個詞,是習近平主席在多邊外交場合第二次提及。首次提到這個詞,是在中亞,也正是在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進行的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次出訪。

  譚主之前分析過,“亞歐”和“歐亞”所指地理範疇大致相同,但政治意蘊略有區別。“亞歐”更能體現亞洲的主體性,也更能體現亞洲的重要性。

  這個重要性,放在疫後全球經濟脆弱復蘇的背景下,格外突出。

  近年來,亞洲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連年增長,根據本月初IMF的最新計算,今年亞洲的貢獻甚至將達到約70%,這兩年,亞洲是一個無法忽視的亮點。亞洲好,世界會更好。

  至於歐洲,無疑是當前全球安全的關鍵所在。兩次世界大戰,都與歐洲有關。眼下,烏克蘭危機延宕,歐洲的安全風險仍未消弭。

  欲治者因勢。

  面對世界之變,大勢仍在和平與發展,而亞歐大陸,正是承載全球發展與安全的要害所在。

  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怎麼辦?中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中亞五國元首,都高度認同這些倡議。

  這種默契,從何而來?

  習近平主席曾提到這樣一句話,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譚主在西安同歷史文化學者肖雲儒做了交流。他表示,中國和中亞國家自兩千多年前起,就開始真正構築起一種“世界觀”。從此,人們開始明白世界不再只是某個部落、民族和國家。

  這種全球化的意識,遠早于美西方以侵略的方式發現新大陸。

  這種連接,造就了中華文明的漢唐輝煌,也催生了中亞的高度繁榮,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商貿文化名城屹立至今。

  文化的交融,如同空氣,自然而然,卻已經深深融入東方各個文明的骨血。

  習近平主席曾説過,我們今天所作的每一個抉擇、採取的每一項行動,都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今天中國與中亞五國命運與共的新世界觀,來源於10年前的一次抉擇。

  此次峰會前,習近平同中亞五國元首分別進行了雙邊會談或會見。

  “一帶一路”倡議,多次被提及。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更在會談中讚揚“一帶一路”是偉大倡議。

  而走過十年的“一帶一路”倡議,首次提出,也正是在哈薩克斯坦。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6天后,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又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彼時,世界一些國家討論的,並不是連接,而是逆全球化。

  在此之前,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發展的邏輯。全球化,推動世界開放、造福世界經濟的力量,開始被許多人質疑。

  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這是很多國家面臨的抉擇,也是擺在很多國家領導人面前的選擇。

  這個問題,同樣也擺在習近平主席的面前。

  中國,向何處去?

  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

  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潛在通脹和資産泡沫的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

  面對危機,是迎難而上還是止步不前,面對逆全球化的潮流,是脫鉤還是繼續連接?

  “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習近平主席給出的決斷。

  曾兩次參加“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的胡必亮給譚主分享了這樣一個細節:

  習近平主席在第一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談到,他很喜歡讀書,尤其是古書。習近平主席説他在書中發現這麼一個規律——凡是開放的時候國家就強盛,所以,中國一定要對外開放。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指出,開放也有區別,一種是主動的,一種是被動的,被動開放同樣要挨打,所以,中國一定要主動開放。

  中國一定要主動開放,這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緣起,也是一位政治家在面對歷史潮流時的選擇。

  中國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連接世界。而與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通過古絲綢之路連接的中亞五國,成為這一倡議的積極參與者。

  中亞五國的積極,不僅是歷史的呼應,同樣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很長一段時間裏,中亞五國面臨著現實的困難——受限于地理環境等客觀條件。

  中亞五國都深居內陸,像烏茲別克斯坦,更是被內陸國家環繞的“雙內陸”國家。相關研究表明,一個典型的內陸國家的運輸成本要比一個沿海國家高50%,貿易量要低60%。

  這是自然條件給中亞五國帶來的限制。

  但現在,改變,在中亞五國的各處發生。

  通過中歐班列等新方式,中亞五國改寫了只有靠近海洋才能開放的敘事。

  通過合作共建,中亞五國改變了只能出口原材料,在國際産業鏈處於底端的歷史。

  擁有大量石油資源的哈薩克斯坦,曾受制于沒有煉油廠,不得不進口精煉石油。現在,哈薩克斯坦已經形成了從油氣勘探開發、管道運輸到原油加工等一整套完備的油氣産業體系。

  中國與中亞的互動有何不同?

  總台北美總站的記者也提出了這個疑問,美國佛蒙特州諾威奇大學研究員薩瓦爾·卡什梅裏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這是一個獨特的方式,一個雙贏的局面。中國沒有採取100年前一些國家在別國開始工業化時採取的殖民主義態度,這很有啟示意義。

  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中亞?

  歷史上,有不少國家都對這一問題作過回答——讓中亞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讓中亞成為調控能源價格的棋子……

  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基本理念,叫做現實主義,第一條講究的是實力最重要,第二條講究的是利益至上。

  在強調“叢林法則”的西方政治文明主導下,中亞地區,是文明衝突的“高風險地區”,是明明有豐富資源,但迄今仍未擺脫衝突與貧困的“中亞之問”。

  而東方政治文明倡導的,並非因利而聚,利盡而散。

  此次峰會,對於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中亞,習近平主席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世界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繁榮、和諧、聯通的中亞。

  這樣的回答,是一位政治家考慮各國民眾追求幸福、各種文明追求復興的歷史擔當與主動作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