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的更遠,世界才和中國走得更近。”
在遙遠的埃塞俄比亞,有一塊被稱作“火星表面”的地方,地表佈滿紅色的岩石,氣溫平均40-50攝氏度,有這樣一群中國建築旗下中建八局的海外建設者,他們的身體每天長時間浸泡在汗水和鹽分裏,忍受著埃塞高原的強風與輻射,卻依舊秉持著堅定的信念,只為幫助埃塞的朋友們修建出一條通往文明的希望之路。
埃塞MKT公路項目,全長156公里,位於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州,建成後將成為連通阿法爾州北部與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交通生命線,極大程度的健全當地公路網絡,幫助沿線城鎮及村莊開闢投資、旅遊以及大規模農業發展的新局面,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很高興能到中國建築工作,讓我能夠有地方發揮我所學的知識,更讓我能夠回報我的祖國”,畢業于埃塞俄比亞塞梅拉大學的卡德爾在和自己的學弟打電話的時候,表達出他一直藏在心底的情感。
他就出生於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州,相比于阿法爾周北部的孩子們,他是幸運的,當地的鎮裏有學校,有醫院,讓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向上攀登,最終成功從埃塞俄比亞的王牌大學塞梅拉的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小的時候,總是能夠見到從北邊跑來逃荒的人,他們總是會缺水喝、餓肚子,更別説上學了,”種種現實情況讓卡德爾下定了他要幫助同胞改善生活的決心。
被稱為“火星表面”的阿法爾州北部,地理位置偏遠,氣候極度乾旱,水資源極其匱乏,完全沒有網絡信號覆蓋。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一定建立一條與外界穩定連通的通道,幫助當地與外界建立聯繫,而這也是卡德爾選擇土木工程、選擇中國建築的原因。“中國建築已經幫助我們修建了很多寬闊可靠的公路,我們學校裏的老師聽説我能來這裡工作,都為我感到高興。”
“卡德爾不僅會認真仔細的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更是無時無刻不在主動學習,快速成長,”這是卡德爾的師父劉立亮對他的評價。劉立亮是埃塞MKT公路項目的執行經理,他是一名有著十餘年豐富海外經歷的“老海外”,從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項目,到莫桑比克N6公路,他闖過原始森林,直面過“伊代”颶風,當他來到這片土地,等待他的,是不一樣的困難和挑戰。
初來乍到,不同文化間差異給劉立亮和項目團隊帶來了困擾,如何能更好增進彼此間的認知與理解,是他們反復探討的問題。答案在實踐中找到。他們積極主動地與當地村民、部落酋長進行交流,即使溝通和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時間自會消除隔閡、證明一切。慢慢地,一座無形的橋梁在他們與當地社區之間被架起,不斷拉近彼此間的情感與距離。通過交流,他們和當地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各自的文化與美食,與當地的部落村莊建立起情比金堅的友誼關係。
卡德爾帶著員工們走進當地的小學,四面“漏風”的教學樓裏卻仍舊傳出陣陣讀書聲和開心的笑聲,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讓大家十分動容,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當地的孩子們,名為“建證幸福 砼築希望”的行動分隊建立,累計幫助當地孩子100余人次,為孩子們送去日用品、學習用品,更在傳統文化、人文風俗等方面開展了深度交流。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八百餘名當地居民參與到項目建設中,更在不斷的接觸中加深對於中國的了解,對於中國建築的了解,了解到這群來自中國的建築團隊,在“火星表面”書寫中國信念的決心,讓中埃友誼不斷延伸的意志。
目前在項目員工的努力下,埃塞MKT公路項目已完成全部路基施工。這條路將成為一顆種子,在非洲大地上生根發芽,為非洲人民帶來發展的契機,讓中埃兩國的友情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