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連線評論員·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③)
2023-06-30 13:42:04來源:人民日報編輯:陳佳傑

  對話人:

  鄒  翔  本報評論員

  范  榮  北京日報評論員

  趙  威  天津日報評論員

  張  博  河北日報評論員

  鄒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品質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要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在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京津冀在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范榮:産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四個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是檢驗協同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9年來,三地立足各自資源稟賦與産業定位,互通有無、轉移承接、錯位發展,實現了産業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優化配置。統計顯示,9年來天津累計引進北京企業投資項目超6900個,資金到位額超1.2萬億元;2014年以來河北累計承接京津轉入單位4.39萬個,其中近八成為北京轉入。

  趙威:無論是協同創新還是産業協作,在“一盤棋”中找準定位,才能更好“落子”。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細化了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方面的部署。例如,高水準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産線;繪製承接平臺圖譜,方便北京科研團隊來津實現成果轉化;定期匯總重點企業的技術攻關需求,通過研發眾包等模式對接北京的創新資源;等等。思路和定位越清晰,相關舉措就越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張博:在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上,河北主要從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技術聯合攻關能力和産業配套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快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比如,國內首列氫燃料混合動力鉸接輕軌車,它的研發中心在北京,製造基地在保定,“北京研發、河北製造”的模式強化了兩地的人才交流和技術融合創新,帶動了環京地區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的發展。

  鄒翔: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領域。前不久京冀、津冀簽署交通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深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正是“繼續加快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區域內部協同”的具體體現。

  范榮:京雄城際鐵路開通運營,京禮高速建成通車,大興機場“鳳凰展翅”,燕潮大橋飛跨兩岸……經過多年深耕,三地城際鐵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網絡完善通暢,港口群、機場群佈局日趨完善,“一小時生活圈”初步照進現實,“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除了硬體上的互聯互通,管理方式的提質增效也為人們美好出行添磚加瓦。京津冀地區軌道交通智慧化水準不斷提高,在諸多領域探索“一卡通”全覆蓋,讓不同交通方式之間有序銜接、無縫換乘更加便利,讓出行的“同城效應”越來越明顯。

  趙威:天津市民也有直接感受。中午在北京吃飯,下午回天津準時上班,輕鬆實現。有人感慨,京津城際高鐵“公交化”,讓北京人擁有了“海河夕照”、天津人擁有了“紫禁微風”。

  交通“一張網”不僅帶來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也為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提供支撐。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天津各條高鐵及高速公路沿線,物流園、科技園、農業園、首都落戶項目、重點建設工程星羅棋佈。各種資源要素的快速流通,激發了協同創新活力,給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張博:協同發展,交通先行。近年來,河北堅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交通網絡越織越密,環京津1小時交通圈越“畫”越完善。目前,河北已打通拓寬京津“對接路”42條段、2540公里,連通幹線公路47條。

  鄒翔:協同創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了什麼?

  范榮:事實上,京津冀協同發展一直都與區域協同創新並行,也由此涌現出大量發展新機遇,其中河北張北縣的變化很有代表性。這些年,三地合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一批北京龍頭企業在天津、河北佈局,張北縣也從過去“輸煤”“輸電”躍升為“輸信息”,成為北方重要的大數據産業集聚地。

  趙威:一個生機盎然的創新生態系統,必然是由各種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北京有科技創新優勢、天津有先進製造研發優勢、河北有雄厚的産業基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發揮各自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也為新産業新業態的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對三地高品質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張博:京津兩地科技創新要素密集、成果豐富,對河北來説是“富礦”。一方面,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應和産業轉移,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轉化,能夠帶動河北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産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想引得鳳凰來,先要栽好梧桐樹,這就需要河北練好內功、補齊短板、優化環境。

  鄒翔:實踐證明,黨中央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新時代高品質發展需要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新時代新征程,強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張博:加強與京津科研機構溝通協作,與京津聯手打造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協同打造區域性産業集群,河北將強化政策保障、提升服務水準、營造協同創新的良好環境,做好迎接疏解對象和創新資源的充分準備。

  趙威:融合只有達到一定深度,才能讓創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轉化為生産力,形成有競爭力、吸引力的區域價值鏈。在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已實現1秒鐘內百億億次的運算,每天超過1.5萬項計算任務在這裡執行,其中2/3來自京津冀地區。完善對接合作機制,把知識、技術、資金這些“珍珠”串起來,持續釋放協同創新的力量,就能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注入活力、築牢根基。

  范榮:推動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向更高水準邁進,有利於夯實區域經濟增長根基,打造區域産業競爭新優勢。錨定奮鬥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踔厲奮發、攜手前行,京畿大地奏響的“協同發展曲”必將更加激蕩人心。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