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一見·從服貿會,領會習近平主席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戰略思考
2023-09-04 14:52:50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殷亮

  金秋時節,首都北京迎來服貿盛會。9月2日上午,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向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視頻致辭。

  自2019年以來,每逢服貿會,習近平主席都會發表視頻致辭或致賀信。聚焦全球服務貿易,著眼于中國與世界、機遇與挑戰、現在與未來,有判斷、有倡議、有行動,體現著中國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彰顯著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的大國擔當。通過三組詞,一起來領會習近平主席對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戰略思考。

  開放包容

  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是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

  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服貿會已成為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型大規模展會和交易平臺。今年服貿會以“開放引領發展 合作共贏未來”為主題,更是彰顯我國服務貿易和服務業的開放和包容。

  在今年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合作深入發展”,“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恢復全球經濟活力、增強世界經濟發展韌性注入了強大動力”。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2020年,面對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經貿往來受阻,習近平主席在視頻致辭中強調,要“共同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服務業開放合作正日益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習近平主席向2022年服貿會致賀信時指出,中國堅持以高水準開放促進高品質發展,不斷放寬服務領域市場準入,提高跨境服務貿易開放水準,拓展對外開放平臺功能,努力構建高標準服務業開放制度體系。

  在今年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宣佈:“我們將打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積極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負面清單談判”“擴大電信、旅遊、法律、職業考試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一系列開放新舉措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

  一步一個腳印,堅持穩紮穩打。現如今,服貿會成為推動中國擴大開放、深化合作、引領創新的重要平臺,為促進全球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創新驅動

  當前,儘管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但全球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合作深入發展,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進程不斷加快,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産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

  在今年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將強化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

  翻開“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十三章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明確提出,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建設,提升貿易數字化水準。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是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

  創新,始終是加快培育服務貿易的新動能。

  在2020年服貿會上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專門提出“支持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區”政策疊加,全國唯一。3年來,北京已完成國務院批復“兩區”建設251項任務的98%,落地40多項全國首創性政策,有40項創新經驗案例向全國推廣。

  共享共贏

  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服務貿易顯示出較強的發展韌性,保持較快增長。2022年服務進出口總額近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9%,規模創歷史新高,連續第九年位居全球第二。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在2020年服貿會上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經濟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誠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計。

  “全球服務,互惠共享”的服貿會搭建起平臺和橋梁,讓各國人民充分展示服務貿易領域新發展新突破,共同享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新技術新成果。

  在今年的視頻致辭中,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將拉緊互利共贏的合作紐帶。加強同各國的發展戰略和合作倡議對接,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合作,促進各類資源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培育更多經濟合作增長點。

  習近平主席同時提出讓世界“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以中國大市場機遇為世界提供新的發展動力,以高品質發展為全球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服務,增強世界人民的獲得感。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45週年的歷史節點,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將堅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

  共享機遇,共同發展,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共同分享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的歷史機遇,就一定能夠共同開創世界更加美好繁榮的未來。

  策劃:杜尚澤

  撰文:潘俊強

  編輯:林欣雨

  校檢:吳玥

  圖片:新華社(攝影:李學仁,視覺:賴向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