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塘濕地棲息的大白鷺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景色旖旎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入海口景色怡人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塘濕地棲息的越冬水鳥反嘴鷸
海口江東新區邁雅河濕地公園樹島星羅棋佈風光秀麗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濕地又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
2020年5月,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教授萬迎朗及其團隊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中發現白邊側足海天牛,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正式記錄到的物種。
海口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2022年度新增植物記錄44種、鳥類5種;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2022年度新增植物51種、鳥類9種、兩棲爬行動物4種、蜻蜓10種……
隨著濕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海口濕地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加。近年來,海口市創新建立“濕地+”保護修復模式,讓大美椰城綻放生態之美。
A 築牢保護基石 護好生態“家底”
海口自古就有“水城”美譽,境內河流、沼澤、湖泊、水庫縱橫交錯,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濕地博物館。
“海口”一名最早出現于宋代,迄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南宋設“海口浦”,“浦”字表示水邊或河流入海之地。據統計,海口有濕地面積29093.09公頃,濕地率達12.7%,擁有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公園和45個濕地保護小區。
面對如此豐富的濕地資源,如何保護好這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海口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抓手,大力推動濕地保護修復落地見效。
在頂層規劃設計上狠下功夫。海口先後制定並下發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實施方案、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組織編制完成《海口市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7-2025年)》,全面系統規劃和保護海口市濕地資源,為全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明確了工作思路、目標任務。
不斷完善濕地法規制度建設。近年來,海口頒布實施《關於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等文件,將濕地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
創新濕地保護組織機制。海口在全國率先構建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成立了海口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柔性引進了一大批濕地保護修復的高端人才,率先成立全省首個濕地保護協會,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取得實效。
B 提升城市品質 增強市民幸福感
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裏,一對黑領椋鳥夫婦“辛勤”地哺育著一隻比它們個頭大很多的噪鵑寶寶。今年8月22日,這個有趣的巢寄生現象首次在這裡被監測人員觀察到。
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依河而建,南起永莊水庫,中部經過農田和沼澤,北至五源河入海口海域。經過生態修復後的五源河,水蕨、普通野生稻、紅原雞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相繼被發現,褐耳鷹、小天鵝、花鰻鱺、藍胸秧雞等珍稀物種回歸該濕地公園。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包括海南麂、豹貓、花鰻鱺、虎紋蛙、紅原雞等30種,鳥類由82種增加到153種。五源河,成為海口新的城市生態名片。
美舍河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土生土長的海口人陳伯龍深有體會。“美舍河經過治理,淤泥被清理出來,排污口被封堵,兩岸種上了紅樹,原來遍佈垃圾的荒草地上還建了鳳翔濕地公園,記憶中那條清澈的河流又回來了。”近日,陳伯龍告訴記者,有時間他會邀上朋友在鳳翔濕地公園露營喝茶,非常愜意。
美舍河的改變還被來自新疆的候鳥老人張新生用鏡頭拍攝下來,並製作成視頻上傳到網上進行展示。張新生今年64歲,從2017年開始就拍攝美舍河濕地公園建設的視頻,到現在一共拍攝了300多個,將公園的點滴變化都記錄了下來。他還將美舍河五年前後的情況進行了剪輯,通過對比讓大家對一條河的改變一目了然。
如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在海口濕地比比皆是。在鴨尾溪濕地公園,白鷺掠水而過,水面微微掀起波瀾,引得遊人駐足觀看;在邁雅河濕地公園,市民李力發現成群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須浮鷗在此飛舞……
近年來,海口創新建立了“濕地+”保護修復模式,以濕地+水體治理模式建設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以濕地+水利工程+海岸帶保護模式建設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以濕地+土地整治模式拯救性保護海口潭豐洋萬畝濕地,以濕地+退塘還林(濕)模式建設海口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項目。
C 創新建立“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利用
近期,隨著北方天氣轉涼,候鳥開始往南遷飛,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迎來越冬候鳥。不久後隨著候鳥的增多,東寨港保護區附近背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的身影將會越來越多,有望帶動“觀鳥經濟”發展。
距離東寨港保護區不遠的連理枝漁家樂,依託紅樹林資源,不僅提供餐飲服務,還辦起了民宿,開發了趕海、觀鳥等生態産品,“節假日,民宿俏銷,要提前預訂才有客房。”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上,海口一直在主動探索與積極實踐。
在打造“觀鳥經濟”方面,海口出臺了下塘水鳥濕地保護小區合理開發正負面清單。下塘水鳥濕地保護小區緊靠東寨港保護區,是海南水鳥種類最多的棲息地之一。根據這份清單,下塘濕地可適當開展觀鳥休閒、農業種植、養殖、公眾環境教育等産業。
作為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在固碳儲碳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估算,東寨港保護區固碳總量超過29.56萬噸,碳稅法獲得總經濟價值超過2.75億元。2022年5月,東寨港保護區實現紅樹林碳匯交易量3000余噸,交易額達到30余萬元,成為海南首個藍碳生態産品交易。
今年暑假期間,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自然教室裏,一節“自然葉拓”公益課正在開展,一件件取材于濕地公園的小創作在小朋友們的手裏誕生。
從2019年開始,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及省內環保公益組織,依託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羊山濕地等海口周邊的良好生態場所,持續開設“家門口的自然課堂”。採用“濕地公園+”模式,利用濕地資源開展紅樹林觀鳥、趕海、農耕體驗等自然教育活動。
百里濱海、千頃紅樹、萬畝田洋……濕地早已融入海口每一位市民生活中,吸引著人們探索、暢遊,感受自然的美好。
濕地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展望未來,海口將進一步守住濕地生態安全邊界,加強濕地保護利用,增進濕地惠民福祉,把國際濕地城市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為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海口貢獻。
相關連結
海口濕地保護榮譽榜
2018年10月25日,在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上,海口市獲評國際濕地城市,成為全球首批十八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海口市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國際社會認可,城市美譽度大大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明顯增強。
2019年7月,海口濕地保護管理三級網絡體系獲批全省社會治理類制度創新案例之一。
2019年,海口市先後榮獲首屆“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範獎”、第八屆SEE生態獎、“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等榮譽。
2020年11月,海口市成功榮獲2020年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自然守護獎。
2021年,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體系與“濕地保護+”修復模式研究及應用榮獲2020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21年,海口五源河栗喉蜂虎宣傳片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中國館線上展進行網上展播;2021年,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項目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2022年8月,《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入選2022年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
(海口日報記者 龍易強/文 石中華/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