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撓中國競爭不是成熟的經濟解決方案”“這樣做適得其反”“懲罰性關稅和貿易壁壘只會造成雙輸”……連日來,針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一事,歐洲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德國汽車界憂心忡忡,擔心此舉會引發關稅戰,損害本國汽車産業長期利益。西方輿論中的一些理性聲音認為,歐盟的決定反映出歐洲一些人懼怕公平競爭的心態。
據歐洲媒體報道,對於歐盟領導人公佈的這個決定,德國和法國這兩大歐盟經濟體的態度截然不同——法國政府和汽車産業界支持歐盟出臺相關政策,而德國汽車界明確表示反對。原因很簡單,德國汽車業在中國市場的利益要遠大於法方,更擔心歐盟相關政策會給自身造成巨大傷害。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歐盟似乎並沒有從理性、均衡的角度出發,權衡歐洲整體利益。難怪德國《經濟週刊》認為,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調查的決定受到“政治因素”的驅使。
對於電動汽車業來説,歐洲市場屬於競爭高地。目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的佔有率約8%,並不算高,仍處於努力打開局面的階段。從價格上看,中國主流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售價均高於中國國內市場,只是與歐洲本土品牌相比,還存在著一些價格優勢。所以,歐盟方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的理由,站不住腳。
西方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些年,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展現出較強市場競爭力,主要原因是中國車企較早瞅準了“賽道”,持續推進創新研發,中國相關産業鏈供應鏈比其他國家更加完備齊整。相比之下,作為傳統燃油汽車製造重鎮,歐洲向新能源汽車製造研發轉型的速度,滯後於中美等國。一些歐洲國家和大型車企擔心,歐洲市場會被中國新能源汽車佔領。這恐怕才是歐盟出手發起所謂調查的真實意圖。
長期以來,中國是歐洲車企的重要市場。中國政府從沒有對它們進入本國市場設置什麼障礙,這確保了它們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巨大收益。那麼,當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後,歐洲為什麼不能報以同樣心態呢?打著所謂“公平競爭”旗號實施反補貼調查、公然採取保護主義,既違背市場經濟公平、開放的競爭原則,也與歐盟一貫奉行的自由貿易主張背道而馳。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刊文指出,“靠躲在保護主義高墻後映射出自身弱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實,歐洲是世界汽車重要製造基地,品牌、人才、技術積累深厚,把電動汽車産業做強做大,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坦然面對外部競爭、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提升自身産業競爭力,歐洲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和胸襟。
從中歐汽車産業來看,雙方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近年來,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紛紛拓展在華新能源汽車業務,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獲得電池技術並鞏固中國市場。根據美國榮鼎諮詢公司的數據,歐洲去年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投資達到62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也投入鉅資在德國、匈牙利等歐洲國家建廠。這種産業界的良性競爭和合作如果能夠持續深入,將有利於提升歐洲新能源汽車産業競爭力,也有助於歐盟實現減碳發展目標。
根據各方消息,歐盟對華將啟動的反補貼調查可能將持續數月,調查結果是否會導致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通過表決程式決定。這意味著歐方還有糾偏機會。面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國際局勢,中歐需要通過對話磋商化解分歧,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這才是符合歷史潮流和市場規律的做法。(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