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在美國政府“關門”前的最後一刻,民主、共和兩黨終於達成協定,美國廣播公司擔憂的有史以來最大的“關門”危機沒有出現。然而這仍然引發了巨大的憂慮,美國兩黨“比比誰先眨眼”的政治博弈一再上演,就像是在懸崖邊摔跤,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一場政治災難。
當地時間9月30日晚,美國國會在最後時刻批准了一項短期撥款法案,暫時避免了政府“關門”。
9月30日,美國2023財年最後一天。如果國會仍無法就新財年聯邦預算案達成一致,無錢可用的聯邦政府將不得不關停或部分關停國家公園、博物館、護照辦理等所有非必要服務,而邊境巡邏、機場安檢等必要崗位的聯邦僱員則需要無薪上班。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副教授 科馬克:關閉政府實際上是一項非常昂貴的操作,一旦我們關閉政府,我們就必須讓人們休假,我們必須扣發工資,然後我們必須重啟政府。每次關閉再重啟政府,都會耗費更多的成本。
新財年聯邦預算案包括12項撥款計劃,在民主共和兩黨爭鬥的背景下,出臺過程將極其波折耗時,因此國會通常會先通過一項臨時撥款法案,以維持政府機構繼續運轉。
臨時撥款法案由眾議院首先推進,通過以後再由參議院投票表決。
然而,主導眾議院的共和黨內部卻出現了“內鬥”。
共和黨籍眾議員 肯·巴克:麥卡錫有一個問題,他在當選議長時許諾將政府支出控制在1.47萬億美元,隨後他參加了債務上限談判,與總統談判達成1.65萬億這個數字。現在他正在與共和黨人談論1.52萬億這個數字。
以“自由核心小組”為首的共和黨強硬保守派對議長麥卡錫頗為不滿,認定他在與拜登談判時軟弱妥協,違背了今年年初他為贏得議長選舉所做出的大幅削減政府開支的承諾。
共和黨籍眾議員 肯·巴克:現在國會大廈周圍浮現出三個數字,麥卡錫需要設法弄清楚,他如何才能獲得218票來通過法案。
2022年中期選舉後,共和黨雖贏得了眾議院控制權,但僅佔據221個席位,比民主黨多9個,只要幾名共和黨強硬保守派“搞分裂”,就可能挫敗麥卡錫的立法議程。
9月26日,政府關門倒計時5天,眼見眾議院臨時撥款案“難産”,民主黨主導的參議院以77票支持、19票反對的結果,同意開始審議一份參議院版的臨時撥款案,法案計劃維持現有支出水準,為聯邦政府提供運轉資金至11月17日,為兩黨談判爭取更多時間。
但在共和黨人看來,民主黨在這份法案中夾帶“私貨”,包括約60億美元對烏克蘭的援助。
美國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如果參議院將烏克蘭問題放在首位,重點關注烏克蘭而不是美國,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在美國政治分析人士看來,擺在麥卡錫面前的可能只有兩條路,一是將參議院版法案交由眾議院表決,但要冒著黨內強硬保守派“逼宮”的風險,二是向黨內強硬保守派妥協,風險是讓政府關門。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副教授 科馬克:民主黨人的策略似乎是想讓共和黨內部“決戰”,他們的干預並沒有真正提供幫助。相反,他們可以説,你看,共和黨人無法採取共同行動,不懂如何治理,甚至不能治理自己的黨派。
據路透社報道,麥卡錫在9月27日的閉門會議中對共和黨議員表示,他不會選擇第一條路。
這被民主黨“國會進步核心小組”主席賈亞帕爾批評為“瘋狂”之舉。
民主黨籍眾議員 傑弗裏斯:共和黨人想要政府關門,因為他們想要削減社會保障、削減公立學校經費並將墮胎定為犯罪。
《華盛頓郵報》注意到,由於參眾兩院各走各路,聯邦政府機構在9月28日上午已經開始通知各部門員工,政府可能即將關門,一些必要崗位的高級工作人員已經開始演練,如何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完成工作。
白宮網站發文譴責眾議院的極端共和黨人將派別之爭的怒氣撒到近700萬依靠“婦嬰幼兒營養補充特別計劃”的母親和幼兒身上,一旦政府關門,他們將拿不到食物補助。
共和黨則批評民主黨人是在甩鍋。
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成員 岡薩雷斯:眾議院共和黨人應該受到指責,參議院民主黨人應該受到指責,總統應該受到指責,每個人都在把矛頭指向別人。
國會掌管“錢袋子”的初衷是限制政府部門隨意開支,如今卻淪為兩黨謀取各自政治利益的工具和籌碼。美國聯邦政府因兩黨政治博弈而關門,歷史上並不少見。
據美國《時代》週刊報道,自1976年美國國會正式執行預算程式以來,美國政府曾經歷過21次“關門”,幾乎每次“關門”的根本原因都是國會出現政策分歧,以政府預算作為要挾。
最短一次是在2018年2月9日,只有短短數小時。
最長一次發生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民主黨反對向時任總統特朗普提出的美墨邊境墻項目撥款,兩黨在移民問題上爭鬥不休,導致政府“關門”35天。
當時,大量在必要崗位無薪上班的聯邦僱員集體請病假,倒逼政府重新開門。
單單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就有7.5%的安檢員缺勤,導致各地機場排起長隊。
而這一次,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一旦政府“關門”,將導致約400萬人被迫停薪,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關門危機。
這裡是威斯康星州一家食品銀行,為低收入者免費提供食物。
食品銀行志願者 奧格爾維:最近很多人過來説,我是第一次來這兒(領救助),該如何操作?
工作人員稱,向食品銀行求助的人增多,原因主要有兩個,政府僱員擔憂拿不到薪水,依賴政府食品援助計劃的人擔憂政府會“斷供”。
來自白宮的警告則稱,一旦政府“關門”,環境保護局將停止對危險廢物場、飲用水和化學設施進行的大部分檢查,這可能導致飲用水安全面臨風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可能被迫推遲對全國各地各種食品進行的安全檢查。
美聯社國會記者 馬斯卡羅:聯邦政府的混亂可能會以多種可見和不可見的方式波及美國經濟和普通民眾的生活。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倫·戴南指出,美國經濟活動似乎在第三季度有所加速,但由於聯邦政府關門危機等因素,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停頓。
摩根大通預計,政府每“關門”一週,美國經濟增速就會下降0.1個百分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政治評論員 蘭佩爾:政府關門是對經濟的又一個拖累,它最終會擾亂很多供應鏈和相關服務。
英國《衛報》注意到,在美國建國的前200年裏,類似政府“關門”的事件從未發生過。而近幾十年來,隨著華盛頓政治變得更加兩極分化,邊緣政策成為常見的政治工具,政府“關門”成為政治舞臺上日益常見的一幕。
今年上半年,兩黨就債務上限危機鬧得不可開交,下半年,又出現“關門”險情。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直言,美式民主的權力分割與制衡正在變異成為一種“否決政治”。
如果説“關門危機”暴露出兩黨的政治撕裂,“裁員危機”則折射出美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近期,美聯儲公佈了13年來的首次裁員計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注意到,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剛剛就美國的經濟狀況向公眾做出保證,轉身就在自己家門口悄悄裁員,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引發了擔憂。
記者:總統先生,您認為政府關門是不可避免的嗎?
美國總統 拜登:我認為在政治上沒有什麼是不可避免的。
記者:現在可以做什麼來確保這種情況(關門)不會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如果我知道答案的話,那早就這麼做了。
而在外界看來,面對關門危機,最著急的恐怕不是總統拜登,而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因為政府“關門”將導致大量關鍵市場數據的收集和發佈推遲,給美聯儲在未來數月的貨幣政策制定帶來更多挑戰。
9月22日,美聯儲發言人表示,將在今年年底前裁員約300人,路透社注意到,此時正值美聯儲的敏感時期。
美聯儲財務報表顯示,今年上半年,美聯儲虧損超過573億美元,是該機構近108年來首次出現的賬面虧損,上一次還是1915年。
9月14日,美聯儲又發佈最新預測,顯示該機構在2023年全年的經營性凈損失或將超過1000億美元。
以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為職責的美聯儲,如今自身也亮起“紅燈”,引發金融界擔憂。
而對許多普通民眾而言,美聯儲是個略顯神秘的存在。
美國經濟學家 普洛瑟:人們有這樣的看法,美聯儲就像一個黑盒子,沒有人能完全理解。
在每一張美鈔的頂部,都印有“聯邦儲備券”的字樣。
《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記者 蒂米勞斯:他們(美聯儲)是負責管理經濟領域裏貨幣流通的人。
換句話説,美聯儲有權發行鈔票。
《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記者 蒂米勞斯:“印鈔機啟動了”,這是2020年的一個流行梗。説的是美聯儲憑空創造金錢。
不過,對於這個説法,美聯儲常常不承認。
時任美聯儲主席 伯南克(2010年12月):有一種説法是我們在印鈔。我們沒有印鈔。
記者(2009年3月):所以美聯儲是在花納稅人的錢嗎?
時任美聯儲主席 伯南克(2009年3月):這不是納稅人的錢,這更像是印鈔而不是借錢。
美聯儲,全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成立於1913年。
美聯儲的主要職能包括:制定並實施貨幣政策、維持金融系統穩定、監管金融機構等。
如果美聯儲在金融系統中注入更多貨幣,利率就會下降,人們會更傾向於借貸和消費,如果美聯儲減少金融系統中的貨幣,利率上升,人們則更傾向於存錢。
摩根大通融資部門前主管 阿特沃特:利率的變化,這實際上是一個踩油門或剎車的問題。
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但佈雷頓森林體系既沒有要求美聯儲兼顧世界各國經濟利益和全球經濟均衡,也沒有建立制約美聯儲濫用貨幣權力的機制。
依託美元霸權,美國在自身通脹高企的情況下,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向全球輸出通脹,將國內問題通過貨幣這個載體向全世界“攤派”。
20世紀70年代,美聯儲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刺激投資與就業,一些拉美國家借入大量低利息的美元,投資石油開發,外債規模不斷膨脹。20世紀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為遏制國內持續高企的通脹,美聯儲突然開始激進加息,美元升值,石油價格下跌,那些借美元開採石油的拉美國家一下子掉進了“美元的陷阱”。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 弗雷登:拉丁美洲實施了越來越多的緊縮政策,産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對拉美經濟增長産生了非常負面的影響。
1982年8月,墨西哥爆發債務危機,隨後大量拉美國家相繼遭遇還債困難,上世紀80年代也因此被稱作拉美地區“失去的十年”。
20世紀90年代初,東南亞地區經濟繁榮發展,大量資本流入東南亞,多國出現經濟過熱的現象。隨後在1994到1995年間,美聯儲在13個月的時間裏接連七次加息,強勢美元使大量資本回流美國,成為觸發1997年到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一個關鍵因素。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學者 申新東:(金融危機期間的韓國)數百萬人被解雇,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大量的小型銀行倒閉。
分析人士指出,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背後,包藏著美國利用美元霸權等“排毒工具”加速對外轉嫁危機的算計,此舉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風險,與此同時,美國也難逃禍及自身的命運。
美聯儲前副主席 布林德:美聯儲應該是金融穩定的守護者,防止市場混亂。在2008年夏天它沒有做到,美國確實陷入了混亂。
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為刺激經濟,美聯儲開始降息。2003年7月已經降至1%左右,其結果是美國房地産市場空前繁榮。
美國經濟學家 普洛瑟: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過低水準,時間太長。
美聯儲前理事 梅爾:這導致了房價泡沫。
美國經濟分析人士 裏索爾茲:當時已經有人發出警告,這是教科書上講的。當利率低到這種程度會出現一次繁榮,但蕭條也將緊隨其後。
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2004年美聯儲開始激進加息,此輪加息週期共加息17次。然而,利率的過快上漲和房地産市場的快速回落,擠碎了房地産泡沫,2007年“次貸危機”席捲美國,最終演變升級為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美聯儲前副主席 瑞福林:我們沒能成功監管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國亟需結構性改革的時期,美聯儲卻一直試圖以調整貨幣政策來緩解危機,造成“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尷尬局面,也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時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 伯恩:難道美聯儲失靈了嗎?
美聯儲前主席 格林斯潘:我知道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但我從根本上不同意你的觀點。
2022年3月,為應對通脹,美聯儲又開啟新一輪加息週期,截至2023年9月,11次激進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525個基點,引爆了美國“銀行危機”。
自3月10日矽谷銀行爆雷後,今年以來已有五家美國銀行宣佈倒閉。
《國會山報》刊文表示,美聯儲自由放任的監管態度導致危機不斷擴大,此舉無益於玩火自焚。
錢包縮水,負擔加重,是普通民眾最直觀的感受。
美國《財富》雜誌指出,自美聯儲去年開始加息以來,信用卡、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的利率一直在飆升。
據穆迪公司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美有近2500萬人拖欠信用卡、車貸或個人貸款,達到自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德國金融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 馬丁·謝菲爾:高利率和通脹的問題仍然存在,並且不確定性更多了,因為消費者和儲戶變得更加擔憂。
近日,隨著美國汽油價格上漲和三大車企工人同時罷工,美聯儲在抑制通脹方面迎來了新一輪挑戰。九月下旬,美聯儲理事鮑曼表示:通脹率仍然太高,美聯儲還可能進一步加息。
與此同時,據“哈里斯民調”公佈的最新結果顯示,39%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是失敗的,43%的受訪者甚至認為這加劇了通脹。
正如卡格爾漫畫網發佈的這幅漫畫:在這場針對通脹的戰爭中,美國民眾成了炮灰。
《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為,美國經濟正面臨著一系列可能引發連鎖動蕩的風險。無論是兩黨博弈的“膽小者遊戲”,還是美聯儲“急剎車、猛拐彎”式的貨幣政策,都是當前美國“治理失能”的真實寫照,而當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對美國經濟造成“連環擊”,華盛頓政客是否意識到最大的受害者是美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