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來烏鎮,看見數字未來
2023-11-12 08:17:48來源:中國青年網編輯:楊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富有活力的數字世界圖景正在烏鎮展開。

  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分享了他對數字服裝的暢想:今後時尚可以計算、可以檢索、可以預測流行趨勢,並按場合推薦服飾搭配、虛擬試衣。去過不少化纖廠、紡織廠的陳文興説,“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産業也可以變成朝陽産業。”

  搭上數字技術的快車,烏鎮峰會展示的很多場景讓人熟悉又陌生。在未來生活數字體驗館,指路機器人隨時為參觀者導航,AI中醫臺提供智慧把脈服務,還有現場生成的數字分身讓參觀者看見世界上另一個“自己”。在文化傳播領域,數字技術更是讓百年前的文物“再現”,讓敦煌文化等中華文化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數字化共享。

  “數字化的意義比肩一百年前的電氣化,電氣化和數字化的融合,是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會。”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裏雲創始人王堅看來,汽車這樣百年前存在的産業,在百年後同時被電氣化和數字化改造,是電氣化和數字化融合的典型代表,而以後每個産業都會發生一次這樣的變化,“未來值得期待”。

  數字世界新動能

  本次烏鎮峰會,關於大模型的討論成為焦點,不少與會嘉賓都稱其為新的生産力工具。一家輕工業領域的國企的最新實踐是,利用大模型去反向定制一些新品的開發,包括預測性生産、智慧協調、智慧行銷等。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大模型正在擦亮這些傳統老字號品牌的底色。”在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韓松看來,數字經濟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通過數字技術促使原有的生産要素高效地迭代、重新組合,提升了原來傳統行業的全要素生産率,包括整個行業的科技水準,二是關注行業跨界融合産生的新業態、新模式。

  阿裡巴巴集團CEO吳泳銘也認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攜帶巨大的算力,幫助人類管理知識、促成協同,由此驅動的發展加速度將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對生産力和生産關係、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産生全面的深遠影響。”

  他解釋説,傳統計算必須依賴産品經理和程式員預設的演算法邏輯,通過他們將現實世界的數據流程翻譯成機器語言,從而幫助人們提高效率,有點類似於人類小腦。而當AI能夠充分理解人類語言,以及現實世界事物之間的關聯,它便有了類似於人類大腦的智慧。“AI計算將會接管以前由程式員管理的傳統計算資源。”吳泳銘説。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羚羊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甲甲也認為,大模型將顛覆原來傳統的編程方式。他説,在一些主流編程軟體裏,大模型的編程能力超過一般編程人員的水準,“大模型如果跟行業結合,可以成為每個行業的專家級助手,實現新一代專家系統。”

  解鎖海量知識的綜合處理能力,各行各業的數據資産正因為大模型擁有更豐富的價值。多年來與數據資産打交道的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説,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基礎,其市場潛力空間越來越大,“這在十年前還不被人所重視”。

  實際上,過去被烏鎮峰會見證的十年,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中國風起雲湧。用華為常務董事、華為雲CEO 張平安的話來説,以雲為底座的創新生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創新技術,正在重塑千行萬業,“為建設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動能。”

  數字文化零距離

  從賦能千行百業,到加速自身變革,技術創新的邊界被不斷拓寬,人們與數字世界的距離卻不斷縮短。本次烏鎮峰會上,一群年輕人通過數字化方式,讓古老的敦煌不再遙遠。

  “‘數字藏經洞’首次在虛擬世界毫米級高精度復現敦煌藏經洞,讓海內外的藏經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現、重生。”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峰會期間舉行的數字藏經洞(國際版)發佈儀式上介紹,基於敦煌學百年的研究成果、“數字敦煌”的多年積澱和騰訊遊戲科技的技術支持,“數字藏經洞”得以在數字世界生動再現敦煌藏經洞及其室藏6萬餘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

  這種將中華文化數字化、世界文化遺産數字化的探索已不是首次。去年的峰會上,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就入選“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到今年,供全球共享的敦煌文化資源仍在增加。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90個洞窟數字化採集,179個洞窟壁畫圖像處理,45身彩塑和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形成了超過300TB的數字資源。

  “過去年輕人了解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渠道不多,可能只來自課本,但隨著互聯網渠道的暢通、多種普及讀物、視頻節目的出現,激發了年輕人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與興趣。”蘇伯民告訴記者,目前僅從事敦煌文物數字化保護的80後、90後就佔到八成以上,“越來越多掌握數字技術的年輕人願意來到敦煌,紮根敦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字藏經洞(國際版)的發佈意味著更多海外用戶能一鍵“穿越”,跨越晚唐、北宋、清末等歷史朝代,感受莫高窟從洞窟開鑿、封藏萬卷,再到重現於世、文物流散、再次聚首的千年曆程。

  “只有開放的參與和互動,才能讓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同樣為文化傳承尋找數字化路徑的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説,數字文化産業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包容、共創,能建立起一種文化交流交融的機制。他説,截至2023年6月,閱文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約3200部中國網絡文學的翻譯作品,同時培養了約38萬名海外網絡作家。

  “倡導文明互鑒,構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網絡空間”也是文化産業從業者、文明傳播者的共同目標。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孫海燕結合本次烏鎮峰會的主題説,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要不斷地一邊探索,一邊要摸到石頭,一起壘石成橋,不斷衝著共同目標前進。”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