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熱解讀|韌性安全,總書記高度關注城市的這個特質
2023-12-05 00:57:5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楊玉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與此前提出的“建設韌性城市”相比增加了“安全”兩字,蘊含著深刻而富有戰略的意義。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將打造韌性城市作為完善城市化戰略的重點內容。之後,“韌性城市”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兩份重要文件。

  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再次強調建設韌性城市,要求“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韌性——這個此前通常用於經濟領域的詞,在被用於描述城市特質時,有何特殊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城市佈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設韌性城市是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體現了“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的底線思維和戰略眼光。

  堅持安全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動態平衡,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充分利用好韌性城市建設這個抓手,形成安全發展的新範式,以高水準安全護航高品質發展。因此,在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同時,防範化解城市運行中的風險、提高城市的韌性日益重要而迫切。

  近年來,提高城市韌性、增強抗風險能力,正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管理的重大課題。

  雨季來臨,城市可以像海綿般“呼吸吐納”;突發自然災害,社會可以快速廣泛動員;災後復産重建,社會各界可以儘快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這些都是城市韌性的體現。

  城市功能或結構韌性可以分為技術韌性、經濟韌性、社會韌性和政府韌性等幾個方面,既包括城市應對災難風險的硬體設施體系建設,也包括優化決策、提升動員、增加社會交流互動等軟體系統建設。

  韌性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的重要路徑和戰略選擇是“軟硬兼顧、剛柔並舉”。

  上海是全國最早提出打造韌性城市的城市,在韌性城市的“硬體”建設上處於領先位置。

  例如,上海建立城市運行數字體徵系統,實現對城市運行風險的智慧感知,用數字化方式輔助城市管理主體決策,實現從市到社區的多層治理主體賦能,進而實現城市的“韌性治理”目標,重塑城市韌性。

  北京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新一輪城市總規劃,在韌性城市的“軟體”建設上實現引領。

  北京提出,到2025年,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建成50個韌性社區、韌性街區或韌性項目,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到2035年,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抗禦重大災害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

深圳龍崗區的微型消防站。

  緊隨其後的是深圳。今年7月,《深圳市應急疏散救援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實施,標誌著深圳市持續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快打造國際一流安全韌性發展示範城市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二街與天府三街之間的大源中央公園,應急供水設施標識醒目。

  四川成都、浙江麗水等5城入選首批聯合國“創建韌性城市2030”試點城市。作為公園城市示範區,成都市2000余個應急避難場所中,有100余個位於各個公園裏,應急功能融入公園景觀之中。

  從建設韌性城市到全面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總書記的思路一以貫之,為推動高品質發展、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打下堅實的安全保障。

  正如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所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出發”是建設韌性城市的出發點,“建立高品質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是建設韌性城市的最終目標。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魯楊 劉禛

  視   覺丨張紫曦

  校   對丨李丹 孫曉媛 范立君 宋春燕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