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下屬的歐洲防務局(EDA)日前發佈報告稱,受俄烏衝突長時間持續的影響,歐盟去年的軍費開支同比增長了6%,達到創紀錄的2400億歐元(約合2620億美元)。
這也是歐盟總體軍費開支連續第八年保持增長。
雅虎新聞網報道截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國防上花更多的錢”
軍費連續八年增長,在冷戰結束後歐盟國家軍費持續多年縮減的背景下可謂“奇觀”。
不用問,北約一手挑起的烏克蘭危機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北約極力營造的“俄羅斯威脅”氛圍中,深陷安全焦慮的歐盟國家紛紛傾盡有限的國防庫存,不斷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彈藥,同時在經濟低迷的困境中不惜為“加強自身安全”一擲千金。
根據歐洲防務局的報告,27個歐盟成員國中有20個在去年增加了國防開支,其中6個國家的增幅超過10%。
正在謀求加入北約的瑞典表現最積極,軍費開支增加了30%以上。
歐洲新聞臺網站報道截圖
歐洲防務局負責人、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稱,歐盟國家軍隊“必須為一個要求更高的時代做好準備”,而“適應新的現實首先意味著加大國防投入”。
“我們仍存在關鍵能力方面的差距,在國防支出方面繼續落後於其他全球參與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國防上花更多的錢。”
雅虎新聞網報道截圖
事實上,在俄烏衝突進入第22個月、特別是烏軍反攻失敗的當前形勢下,歐洲的安全焦慮更體現在對美國這個烏克蘭最大援助國政治走向的擔憂上。
隨著美國對烏援助的可能減少,博雷利不久前悲觀地表示,歐盟要做好美國援烏出現問題時“填補空白”的準備。
烏克蘭《基輔獨立報》報道截圖
為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日前召開的歐洲防務局年會上稱,歐委會將對已出臺的“彈藥生産支持法案”(ASAP)和“聯合採購法案”(EDIRPA)加以整合,于明年初提出新的“歐洲國防工業計劃”(EDIP)。
同時,烏克蘭的長期軍事需求也將被考慮在內,“我們的戰略只有考慮到烏克蘭的需求才能算完整”。
“歐洲動態”新聞網報道截圖
另據德國《商報》報道,由於擔心明年的美國大選結果會影響美國對烏援助,歐盟目前正在秘密討論一項安排,考慮以新冠疫情後的復蘇融資計劃為藍本,設立一個總額高達上千億歐元的新基金。
報道特別提到,這個基金不是要流向氣候保護措施,而是用於加強歐洲軍備。
德國《商報》報道截圖
將應對氣候變化和加強歐洲軍備相提並論,頗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與軍費支出上的“富”相比,這些國家在氣候融資方面卻一個比一個“窮”。
“不安全的星球上沒有安全的國家”
就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開幕當天,去年埃及氣候大會決定設立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得到了正式批准。
該基金要求發達國家為其歷史排放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進行賠償,被認為是《巴黎協定》中“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重要體現,反映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的公正公平。
然而,細看發達國家的認捐清單,不免讓人大失所望。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和烏克蘭第二大援助國,德國認捐1億美元,雖然多於烏克蘭最大援助國美國的1750萬美元和第三大援助國英國的4000萬英鎊,但相比德國針對俄烏衝突而設立的上千億歐元緊急國防基金,卻連個零頭都算不上。
COP28官網截圖
非政府組織“憂思科學家聯盟”氣候與能源政策主任雷切爾·克萊圖斯發文指出,各方圍繞“損失與損害”基金達成的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但有缺陷”的協議,因為截至目前的捐款總額僅略高於4億美元。
“考慮到世界各地正在經歷的‘損失與損害’規模,這點捐款簡直是一種侮辱……認捐金額遠遠不能滿足迫切需要,必須迅速增加,否則‘損失與損害’基金將只是一個空殼。”
“憂思科學家聯盟”官網文章截圖
在本次氣候大會舉行前夕,多家歐洲智庫聯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北約要求成員國將其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至少2%用於國防預算,今年的北約總體軍費開支增加到了1.26萬億美元,足夠連續12年支付西方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許諾的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資金。
報告還顯示,最富裕國家在軍事上的支出是其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的30倍。
如果所有31個北約成員國的軍費開支全部達標,到2028年北約將額外支出近2.6萬億美元軍費,足以支付所有中低收入國家7年的氣候適應成本。
歐洲“轉變防禦”組織網站報道截圖
參與這項研究的荷蘭跨國研究所專家尼克·巴克斯頓警告稱,“應對氣候危機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但各國卻更關注如何把自己武裝到牙齒”,“氣候已經不幸成為戰爭交火的最新受害者”。
他指出,北約的最低軍費目標為氣候變化火上澆油,不僅轉移了急需的資源,還大大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
“要想保衛我們的星球,我們迫切需要緩和緊張局勢,找到和平解決衝突的辦法。不安全的星球上沒有安全的國家。”
歐洲“轉變防禦”組織網站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