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過去一年,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們心繫國是、情牽民生,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在履職中他們關注哪些熱點難點問題?今年他們又準備了什麼議案和提案、建議?讓我們一起追尋他們的履職腳步,傾聽他們的履職心聲。
全國政協委員王秋菊:為兵服務 保障官兵身體健康
全國政協委員王秋菊是我國耳內科學領域的專家。3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耳聾病的診治和防控工作。履職政協委員以來,她把更多目光投入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軍隊噪聲防護宣教和愛耳活動開展等方面,今年她的提案聚焦推動全國、全軍聽力師職業化,加強基層聽力防護能力建設,更好守護人民健康。
京郊某訓練場上,王秋菊帶領團隊和剛剛結束射擊訓練的官兵展開交流,為大家普及愛耳知識,進行噪聲防護宣傳,這也是她調研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過去的一年,王秋菊在保障一線診療工作的同時,帶領團隊深入基層調研十多次,圍繞軍事噪聲性聾難題開展致聾機理、反應特徵及演化規律研究。隨著調研範圍越來越廣,發現各種類型的病例也越來越多。
作為國內耳內科學領域的專家,加強全生命週期,全人群聾病防控,一直是王秋菊的工作重點。去年參加全國兩會時,她提交了《關於實施全人群全生命週期聽力保健的提案》,同年7月,就收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該提案的回復,出臺了相關措施,也讓這位新任政協委員對自己的職責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幾天,王秋菊的工作節奏更加緊湊了。雖然提案已經基本形成,但她還需要收集梳理各個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加緊時間做著最後的修改。
兩會即將召開,王秋菊也希望通過這份提案、通過今年全軍愛耳行動的開展,提高官兵預防意識,建立起高效的預防體系,為官兵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王秋菊表示,很希望把看到的、感受到的,有內在需求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帶到兩會上,也希望前沿的醫療技術能夠快速應用到一線,為官兵服務,提高戰鬥力,保障官兵的身體健康。
全國人大代表胡淑娥:鋼鐵專家的新“安居夢”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穩步推進,國家對居民住房的安全性問題日益重視。全國人大代表胡淑娥是山東鋼鐵集團日照公司的材料專家,她帶領的團隊在鋼鐵材料方面有多項技術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她把工廠和實驗室當成了家。可最近一年,這位鋼鐵專家卻經常往居民小區跑,這是為什麼呢?
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胡淑娥從山東日照趕到濟南,在櫻花園小區進行調研。這個小區的25號樓建成于2001年,是我國第一批鋼結構節能住宅。胡淑娥來這裡的目的,是想了解鋼結構住宅的使用情況。
胡淑娥長期從事鋼鐵材料研究工作,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她針對鋼材生産的綠色化轉型提出建議,得到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採納。今年,她把關注重點轉向了民生領域。鋼結構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優越、品質輕、強度高、綠色環保、施工便捷等優勢。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築和鋼結構住宅,建設低碳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胡淑娥介紹,鋼結構(住宅)不一定非要在現場製作,可以在生産車間標準化生産完後拉到現場施工,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蓋起來。將來建築壽命期到了以後,可以整體實現回爐再造,提高鋼鐵材料的利用率,減少污染和浪費。
但是,與這些優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鋼結構住宅建設實際進展有些緩慢。就拿山東日照來説,2018年至今,新建建築面積4500萬平方米,其中新建鋼結構建築面積865萬平方米,佔比19.2%,不足五分之一,可是這個數據放在全國已經是較高水準了。問題出在哪呢?經過調研,胡淑娥發現,建設方、開發商的積極性不高是其中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成本問題直接影響建設方、開發商的積極性。那麼,鋼結構建築究竟比普通建築成本高多少?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呢?帶著問題,胡淑娥多次找到有關部門一起調研。
住建局方面表示,鋼結構建築發展初期,受制于市場原材料價格、配套工藝等問題,成本確實比較高,但可以嘗試通過政策、産業、人才、技術等多方面來綜合考慮解決。
胡淑娥説,鋼結構建築是實現建築産業新型工業化、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國內鋼結構建築佔比較低,存在造價偏高、配套性差等問題。因此,她準備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多舉措扶持鋼結構建築發展,提高建設單位積極性,不斷消化成本增量;鼓勵建築材料行業持續科技創新,積極開發鋼結構建築用高效能材料,推動綠色建築産品的生産、製造、應用納入碳匯交易體系。讓推廣綠色低碳建築的企業和單位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實現高品質發展。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認為高品質發展不僅僅局限于高精尖領域,更重要的是通過高品質發展讓老百姓從科研成果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把科技工作者的論文真正寫在祖國大地上。”胡淑娥堅定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