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評論員觀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②
2024-03-13 11:10:06來源:人民網編輯:陳思陽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才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

  “人造太陽”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對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自此中國人可以乘坐國産大型郵輪出海旅行;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幹通路正式開通,為我國建設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提供技術儲備……回望2023年,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大國重器頻頻上新,為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寫下生動注腳,為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提供強大支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産力,就要做好科技創新這篇大文章,以科技創新驅動産業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當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唯有加強原創性科技創新,才能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唯有加強顛覆性科技創新,才能超越原有技術並産生替代,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從高端晶片、工業母機,到開發平臺、基本演算法,再到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才能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新動能,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奠定基礎、提供支撐。

  科學技術只有應用到生産過程中,才會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産力。我們掌握5大門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最終摘取了大型客機這一“現代製造業的明珠”,使C919順利投入商業運營;我們不斷推進結構創新和電化學體系創新,動力電池出貨量領跑全球。相關案例充分説明:創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實驗室”,而要運用於“生産線”;科技發明不能存放于“書架”,而要走上“貨架”。既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更關注“從1到無窮”的成果轉化應用,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鏈上,才能推動科技創新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新産業是重點任務。目前,我國基本構建了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産業體系,但一些産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站在新的起點上,必須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佈局産業鏈,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要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産業新賽道;另一方面,傳統産業通過轉型升級,也能成為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部分,要讓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得到更廣泛應用,推動産業向中高端邁進,跑出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社會生産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從蒸汽機的發明開啟工業革命大門,到電話、電燈的應用拉開電氣時代序幕,再到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帶來信息社會,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産力的大解放和人民生活水準的大躍升。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新質生産力開闢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定能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3日 05 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