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吹哨人”離奇“自殺”,到飛機安全問題頻出,波音公司最近深陷輿論風波。美國政府也坐不住了。近日,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聯邦航空管理局局長邁克·惠特克出面表態,承認波音品質管控存在問題。然而,對於外界最關心的解決措施以及政府監管責任,兩人都沒有作出回應。這遠遠不能平息外界的質疑與憤怒。
疑雲重重
“如果我出事,我一定不是自殺。”——幾天前美媒曝出的波音公司退休員工約翰·巴尼特與好友的對話,讓波音周圍的謎團越來越大。
62歲的巴尼特曾經在波音公司工作30多年,長期擔任品質控制經理。他多次爆料客機製造問題和公司內部亂象,被外界稱為波音“吹哨人”。當地時間9日,他被發現死於一輛貨車內,美國警方判定為“開槍自殺”。而在當天,他原本要就一起與波音有關的訴訟案出庭作證。他的律師近日公佈的起訴書副本顯示,波音涉嫌多年來“報復”巴尼特,包括調低他的工作績效評分、調離原團隊、列入黑名單等。這不免引起外界的諸多猜想與質疑。
巴尼特之死,只是近期波音“信任危機”的冰山一角。今年以來,波音公司出現了一連串的安全問題。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統計,僅在1-2月間波音飛機就發生6起事故,甚至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都因故在出訪期間被迫換飛機。
進入3月份,波音客機更是接連出現起飛時輪胎掉落、引擎空中起火、機身外部缺失等一系列問題。波音員工也被曝在工作時吸毒,種種亂象令人觸目驚心。人們不禁要問,從曾經的全球領先到如今的麻煩纏身,波音公司到底怎麼了?
利益至上
作為“美國製造”的龍頭品牌,波音公司有上百年曆史。它憑藉安全性能和工程實力被視為“美國的驕傲”。其中,波音737、747系列飛機是它輝煌時期的象徵。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當別的國家借鑒波音經驗不斷提升製造業水準之時,美國經濟卻“脫實向虛”,把精益求精的工程師文化拋在腦後。分析人士認為,波音公司的生産和製造亂象問題由來已久,主要原因在於重股票輕品質、領導層更迭頻繁、缺乏問責機制等。
特別是在1997年並購麥道後,波音公司的企業文化發生了改變,從原本信奉“管好品質”變成了“盈利至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外媒近日分析稱,這種過於追求盈利的導向,使波音一味強調成本,給産品品質留下隱患。巴尼特生前曾爆料,波音公司為趕工放鬆品質把控,甚至有員工從廢料箱撿回零件進行安裝。公司內部滋生出一種“隱瞞文化”,把利潤看的比安全更重要,悲劇自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兩架波音737 MAX飛機分別在印尼和埃塞俄比亞墜毀,造成346人死亡。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指出,這兩起墜機事件給“航空史上商業飛行最安全的時期”畫上了休止符,也讓波音備受質疑。
政商勾結
美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缺失,是造成波音飛行問題的深層因素。幾十年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為節省經費,將部分飛機安全認證工作外包給波音等飛機製造商,相當於“把裁判權交到了運動員手裏”。
其中,很多“運動員兼裁判員”還是美國政府前僱員。美國運輸部前監察長夏沃曾坦言,“可能前一天你還在審核飛機,第二天你就為航空公司工作”。為了利益,很多美國政府官員有意在行業審查中“放水”。這也是為何有評論稱,波音“安全門”背後是美式“旋轉門”。2020年,波音公開的內部通訊記錄顯示,部分員工早就知道737 MAX系列客機存在問題,嘲諷這款客機是由“小丑設計、猴子監管”。
不光如此,不少美國前政府官員還甘願成為企業的説客。根據無黨派組織“公開秘密”數據,2023年美國航空運輸行業的遊説資金總額超過1億美元,共有1018名説客,其中65.03%是前政府僱員,排名第一的遊説企業正是波音。這就不難理解,面對波音接連不斷的安全問題,美國政府為何至今沒有給出合理解釋,也沒有提出有力的監管及解決措施。
危機四伏
對於波音公司而言,在這場“信任危機”中折翼的不僅是飛機,更是企業本身。近期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波音公司總負債1510億美元,總資産1343億美元,已經資不抵債。作為美國最大的單一齣口商,波音的今天既是公司治理失能的結果,也是美國製造業整體衰退的縮影。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波音需求疲軟還可能給美國經濟帶來麻煩。
在彭博社等外媒看來,波音公司在全球民航市場佔有率頗高,連出安全事故會對世界航空業造成負面衝擊。飛行安全無小事,關乎全球公眾的安危。面對“波音疑雲”,美國相關各方不應逃避問題和推卸責任,而要切實回應各方關切,給全世界一個合理交代。(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