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裏,去江蘇蘇州同裏古鎮,跨過小橋流水、穿過古宅深巷,感受江南園林建築的古樸之美;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翻閱中醫古籍,看破損中醫古籍如何修復。這個春天,北京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化市場的勃勃生機;在聯合國總部、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地,一系列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的舉辦,讓中國文化走進不同國籍的人心中。
江南水鄉 活力古鎮
“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省蘇州市啟動,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江蘇蘇州同裏古鎮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曆史,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這個位於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之畔的古鎮,是江南水鄉文化景觀千年傳承的活態樣本。
春日裏,同裏古鎮人頭攢動。跨過小橋流水、穿過古宅深巷,便來到世界文化遺産之一的退思園。歲寒居、水香榭、眠雲亭,一眾美景正是“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的真實寫照。
根據文獻記載,這裡所有的窗戶使用的都是明瓦,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非常有特色的窗戶樣式之一。如今,當地通過現存實物和文獻交叉取證的方式研究了明瓦的原材料,聯合手工藝人復刻,重現江南園林建築的古樸之美。片片明瓦既能反射陽光,也不易積灰,又能遮風遮雨,還保持了私密性,是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直觀展現。
在同裏古鎮,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地下比較潮濕,古人建造房屋時,充分考慮到了如何用身邊的東西來阻隔從下而上散發出來的潮氣。通過這些層疊的河蚌殼,濕氣能被收集其中,不會再繼續向上進入到木板或房間當中。這種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除了保留原有的修復構件和工藝,古鎮保護也少不了新技術、新思路。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 周春華:近兩年,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些破損嚴重的文保單位進行了數字化掃描,也就是三維掃描、數字化建檔工作,為後續的保護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數字化支撐。
中醫古籍煥新生
古籍記錄了中國的歷史,其中有一種更為特別,它就是中醫古籍。中醫古籍蘊藏了豐富的學術資料價值,具有重要的臨證實用價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是世界收藏中醫古籍數量最多的機構。目前館藏中醫古籍10萬餘冊,不僅記錄了中國醫學的發展,也為健康中國作出了貢獻。
館藏中,最為珍貴的是一部被稱為“本草巨著,博物大典”的1593年金陵版《本草綱目》。它是最早刻本,目前國內僅有3部完本,它是中外一切《本草綱目》的祖本,《本草綱目》的刊印和流傳都是從這個版本始源的。
東晉葛洪撰著《肘後備急方》,著述了中風、昏厥、心腹痛、胸悶、寒熱、咳嗽等諸急症的搶救、治療方法,被稱為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在古籍《肘後備急方》的多個版本中,記者都發現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的書袋簽名卡,為汲取古代有關抗瘧實踐經驗,屠呦呦研究員先後多次查閱了數版《肘後備急方》,從該書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得到啟發,成功從青蒿中提取出高效的抗瘧新藥“青蒿素”。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古籍資源研究室主任 研究員 李鴻濤:不管《本草綱目》也好,還是《肘後備急方》也好,它所承載的知識,承載的技術和方法,可以作為我們中醫藥起源和發展的最有利的實物證據。
近年來,國家投入資金支持全國中醫藥行業開展館藏條件建設和修復能力的提升,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修復了一大批珍貴古籍。
隨著技術的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完成了750冊珍貴破損中醫古籍的修復,500種珍貴古籍的數字化掃描,共建共享數字化平臺,讓中醫古籍煥發新活力。
傳承創新 生機勃勃
講好中國故事,電影和戲劇是重要的載體。這個春天,北京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等活動,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文化市場的勃勃生機。
近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在北京市東城區時間博物館正式啟動。啟動儀式上播放了第31屆大學生電影節主題宣傳片、青年影像創作計劃作品集錦,還揭曉了《長安三萬里》等34部“光影青春”優秀國産入選影片。本屆電影節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地,對此次“光影青春”優秀國産入選影片進行展映及映後交流活動,還將與全國50余所高校進行聯動,對優秀國産影片、大學生原創影片進行展映。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 黃會林:中國的大學生也從中國電影當中吸收了很大的力量,能夠讓自己的審美、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得到一種滋潤。
除了電影市場外,當前演出市場也備受青睞。本週舉辦的2024中國(天津)演出交易會透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739.94億元,創歷史新高;全國演出市場産業規模持續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升,一系列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作品收穫良好的市場效益。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潘燕:像傳統舞劇《紅樓夢》《只此青綠》等等,這一系列的傳統文化為主題為題材的優秀劇目,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目前,全國演出行業涌現出了多樣的跨界合作新場景、新消費、新模式,符合市場口味的青年戲劇人的創作成為演出市場上的新銳力量,借助演出交易會等平臺,演出機構與文藝作品得以高效對接。
中華文明中,少數民族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地嘗試將民族文化融合體育賽事,吸引更多人參與。19日至21日,2024年廣西“潮動三月三·民族體育炫”系列活動在桂林臨桂精彩上演。來自全國和馬來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的代表隊,就花炮、珍珠球、蹴球、毽球、獨竹漂等15個民族體育項目展開角逐,展示了少數民族傳統文體活動的民族性、多樣性、參與性、融合性。
走出國門文明互鑒
傳播中國文化,加強文明互鑒,推廣中文能起到橋梁的作用。4月19日是第15個聯合國中文日,聯合國總部、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地,都舉辦了豐富的中文推廣活動。
當地時間1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遇鑒漢字,和合共生”展覽開幕。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第78屆聯大主席弗朗西斯等嘉賓出席。
第78屆聯合國大會主席 弗朗西斯:中國對多邊主義有著深刻的承諾,自古就在尋求和諧與共存,中國一直在引領全球合作,為多邊主義提供新的見解,同時應對當前的全球挑戰。
當晚大約180位嘉賓還共同體驗了印刷、茶藝、書法等活動,並觀看了傳統中國民樂演出。當地時間18日,聯合國中國書會還舉辦了“載言載樂,和合共生” 討論會,對中國音樂、語言翻譯等進行探討,並邀請中國音樂人周深進行現場交流,演唱特別為中文日創作的曲目《和平頌》,通過音樂的力量推廣中文,推動文化的交流。
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一場以“中文:架起文明互鑒橋梁”為主題的活動,展出了大量中文和法文繪本,體現書法、剪紙、水墨畫等特色鮮明的中國元素,內容有中國神話、民俗、民間故事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 曲星:今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個決議,把中國的春節作為聯合國法定官方假日,這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文、中國傳統、中國文化的重視。
而在南非、波蘭、委內瑞拉等國家,一系列聯合國中文日的活動,也讓中國文化走進不同國籍的人心中。
波蘭學生 藍妮婭:我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和歷史,我小的時候看過花木蘭的故事,覺得中文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