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2024-05-25 10:15:4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劉朱鹮

  在深圳,有一批特殊的新型研發機構,挂著政府認定的“紅頂”牌匾卻沒有行政級別;既是研究院又是直面市場的企業,這些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推動産業發展的“中間體”,已成為深圳科技創新的一大特色。

  到底他們“新”在哪?如何加快深圳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戳視頻,來看記者在深圳的調研。

  走進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記者發現這裡有一面創新墻,墻上展示了這裡有160多個研發中心,分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最前沿領域。僅去年一年,這裡就增加了44個創新中心。把這44個新成員單獨列出來,記者發現這些都是當前國家戰略發展和産業突破上最急需的。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劉仁辰:其實我們都是按照國家在實現高品質發展,推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最急迫的,最需要的,我們著重地引進了一些重大的研發團隊,同時聯合大企業和大平臺,一起來推動這些項目的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一頭連結早期科技創新項目,進行人才支撐、科技金融支持等孵化服務,另外一頭連結産業龍頭和央國企,深圳清華研究院開創出一套“聯合創新+産業化平臺”的模式,目前累計孵化3000多家企業和30多家上市公司。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劉仁辰:其實就是解決一個研發成果,它像一個小孩兒呱呱墜地之後,到一個能夠給國家作出貢獻的青年人,解決這個階段它怎麼去快速成長的問題,一個就是提高了它生存的成功率,第二個是加快了它成長的速度。

  從“書架”到“貨架” 一項技術如何落地?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技術、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在産業中順利“變現”,是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一招。

  如何讓科技成果與企業不脫節、快速用得上,這中間,新型研發機構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鄺允是一位研發團隊的帶頭人,經過多年的研發,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氫關鍵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可之後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驗證技術的應用場景。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研發中心副主任 鄺允:這個需要反反復復論證,還不確定技術能否落地,當時就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廖梅是一家企業的項目執行人,當時正在尋找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這條産業鏈上的關鍵技術。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能源集團項目執行人 廖梅:我們要發展國家海洋綠色能源戰略,但是有些關鍵技術一直是空白,所以我們在全球撒網,找了一年半還沒找到,所以當時比較著急。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在深圳清華研究院的連結下,兩個人在這間辦公室聯手了。鄺允帶領團隊在研究院成立海洋氫能研發中心,然後深圳能源集團和研究院共同成立聯合研究平臺和投資基金,同時提供海上應用場景和技術、裝備,一個聚集了人才、資金、市場和産業的聯合體誕生了。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研發中心副主任 鄺允:最大的推動我覺得是我們的技術能夠跟産業深度融合,比如一個螺絲釘,他們知道螺絲釘該用在哪兒,怎麼去用,然後我們有造螺絲釘的技術。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能源集團項目執行人 廖梅:從技術研發出來,到産業化中間有很多環節需要突破,需要研發人員和我們這些懂市場的人員不斷地碰撞改進,這個平臺把我們這批最懂的人聚集在一起。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在三方共同努力下,經過不斷的試錯、改進和優化,全球首臺單機規模最大的海水制氫裝置在深圳能源集團的電廠成功投運。從一紙專利到眼前這個正在投入運營的裝置,這個通常要四五年才能落地的過程,如今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研發中心副主任 鄺允:目前我們海水制氫這個技術,咱們國家是走在世界上前沿的。技術快了就能夠搶佔先機。

  去年深圳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列全國首位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抓手,新型研發機構既是科技研發的生力軍,又是推動産業發展的“中間體”。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6.23萬件,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59萬件,約佔全國總量23.05%,持續保持在全國首位。

  近年來,在深圳,持續涌現的新型研發機構正通過加速科技創新産業化落地,為高品質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新型研發機構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半年前還是毛坯房,如今已建成現代感十足的實驗室,這是深圳今年從零開始打造的一個全新機制的新型研發機構——深圳醫學科學院。與深圳醫學科學院一路之隔的深圳光明生命科學園裏,依託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裡已吸引落地50家合成生物初創企業。而在整個光明科學城,“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和“穿西裝”的企業家在同一棟樓裏就可以碰撞火花,“樓上”科研人員開展原始創新,“樓下”孵化器企業聚集,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形成了一個全鏈條培育體系。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截至2024年4月底,深圳已有各種新型研發機構近13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5家,市重點實驗室39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7萬家,構建起一個互相補充的科技創新平臺。

新質生産力到底“新”在哪?深圳告訴你答案→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 張林:現在我們更多強調的是有組織的科研:圍繞著世界科技前沿,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通過共性平臺建設、企業出題、科研界答題的模式,大幅度降低企業在從零到一創新過程中的成本,解決産業長遠發展的後勁問題。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