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用關稅打壓中國車,歐盟此舉為何不得人心?
2024-06-13 20:25:1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對歐洲尤其是對德國汽車行業來説,歐盟這一決定弊大於利,不利於歐洲汽車行業競爭力的提升。”13日,針對歐盟委員會宣佈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達38.1%臨時反補貼稅一事,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向《國際銳評》表示,歐洲需要的是促進汽車行業向電動化、氣候中和轉型,而不是搞保護主義。

  不只大眾,奔馳、寶馬等歐洲車企都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反對意見,認為加徵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發展,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歐盟中國商會也發佈聲明,對歐方貿易保護主義做法可能導致中歐貿易摩擦升級、衝擊中歐經貿和商業關係表示擔憂。

  歐洲車企作為被歐盟“保護”的對象,此次集體發聲反對,足以説明歐盟的這一決定根本不是為它們著想,而是在搞政治操弄。這一做法違背了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中歐汽車企業及汽車供應鏈企業正當權益,可謂損人害己。

  事實上,自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起,歐洲內部就出現巨大分歧。德國、匈牙利等國明確反對,認為這麼做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歐方初裁披露來看,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中國電動汽車給歐洲帶來的“衝擊”,並不像一些人渲染得那麼嚴重。來自美國榮鼎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份額為8%。而2022年,歐洲品牌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達到6%。兩者相差不多。既然如此,歐方為何不顧反對聲,執意用關稅打壓中國電動汽車呢?這背後,既有歐洲內部複雜的利益博弈,也與歐方一些人的三種心態有關。

  其一,打壓中國發展的心態。在歐洲,主張中歐合作是主流聲音,但同時也存在一股反華勢力。這些人不願看到中國發展,刻意誇大中歐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分歧,一味渲染中方在中歐合作中“佔了便宜”,設法阻撓中歐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務實合作。特別是在當前歐洲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升溫的背景下,這種噪音似乎找到了空間。從阻擾中企赴歐投資,到用關稅打壓中國電動汽車,“逢中必反”成了歐洲某些人的政治正確。

  其二,懼怕公平競爭的心態。歐洲長期在傳統燃油汽車領域優勢明顯,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歐洲一些人懼怕中國實現“反超”。歐洲一些媒體直言,把中國汽車“擠出去”,能為歐洲汽車生産商贏得更多發展時間。事實真是這樣嗎?

  表面看,歐洲車企似乎能短期獲益。但長期看,用不公平手段打壓競爭對手,不僅會增加歐洲消費者的購車成本,也難以真正提升歐洲車企市場競爭力,對歐洲自身傷害更大。美國金瑞基金高級投資分析師安東尼·賽新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效率很高而且保持領先,歐盟的關稅不會給它們帶來太大影響,中國汽車仍然比歐洲汽車更有競爭力。

  其三,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心態。歐洲曾是美國貿易保護行為的受害者,這次搖身一變為貿易摩擦的發動者,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美方一邊炒作所謂“産能過剩”的虛假敘事,一邊把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的關稅大幅提高到100%。同時,美方還拉攏施壓盟友,構築圍堵中國新能源産業發展的“小圈子”。

  上個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歐時,就呼籲美歐聯手應對中國電動汽車等行業的“産能過剩”問題。有分析稱,歐方此次效倣美方加徵關稅,也是為了給美方一個交待。但歐方需要冷靜想一想,以犧牲中歐合作大局為代價,去迎合美方對中國的打壓,究竟值不值得?

  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産業領域,中歐有著廣泛共同利益。近年來,寶馬、大眾等歐洲車企紛紛拓展在華新能源汽車業務。寧德時代、比亞迪、長城等中企已經或計劃在歐洲投資建廠。通過良性競爭與合作,中歐電動汽車産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這有利於提升歐洲産業競爭力,也符合歐洲追求能源轉型、減碳發展的願景。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關稅帶不來競爭力,貿易戰沒有贏家。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優勢是通過充分競爭拼出來的,而不是靠産業補貼補出來的。歐方應認真傾聽各界客觀理性聲音,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經貿摩擦。如果歐方一意孤行,中方將堅決採取必要措施,捍衛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原則,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