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2024-06-15 21:27:5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胡君顏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中國版圖上,自北向南,一幅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黃河“幾字彎”頂部烏梁素海,蘆葦浩蕩、百鳥啼鳴。一度“生病”的烏梁素海,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下,重新成為世界同緯度最大的濕地。

  從這裡一路向南,秦嶺國家植物園。人類活動為動植物留出空間,讓生物基因的寶庫最大程度免受干擾。

  再向南去,長江幹流上,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從萬里長江到九曲黃河,從東北平原到熱帶雨林,美麗中國江山如畫。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如何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生態問題考驗歷史的眼光,歷史的維度鑄就宏闊的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指明生態文明之路,擘畫美麗中國藍圖。深刻洞察人與自然關係,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深刻理解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深刻闡明自然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係,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在以系統觀、全局觀、世界觀謀劃美麗中國藍圖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多次赴長江流域考察,4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心繫黃河,曾一年時間內4次考察黃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在貴州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在漓江之上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在創造了“荒原變林海”奇跡的塞罕壩林場,他鼓勵探索綠色發展方式,築牢京津生態屏障。

  這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氣,引領中國大地開啟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

  這是一場關乎文明形態、萬物和諧的現代化創新實踐。

  制度體系不斷織密,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加強頂層設計,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建立並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河湖長制、生態保護紅線等制度,上百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方案陸續出臺,覆蓋資源、環境、生態、産業等各個相關領域。

  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2023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為85%,長江、黃河干流全線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優良水質,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控制。“十三五”以來,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修復面積超過450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公里、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9000多處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優化産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廣應用節能降碳技術,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建成世界最大清潔發電體系,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6億千瓦,相當於70多個三峽電站。與2012年相比,2023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6.8%。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一個藍天白雲、水清岸綠、芳菲明媚的美麗中國必將書寫出更加華彩的新篇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