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偉大的歷史變革丨新時代文化使命
2024-07-14 08:51: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劉朱鹮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鮮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被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生機勃勃。歷史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中華文明五千年實證”之良渚遺址,歷經數千年滄桑,在新時代裏煥發新生。我們也得以從這裡回望歷史,感悟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智慧和文明之光。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客絡繹不絕。

  在遺址公園不遠處的良渚博物院展出了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等重要文物,參觀者們在這裡駐足、凝望。

  參觀者:五千年的文明史,確確實實活生生地展示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文化自信。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佈最為密集、最為核心的地區。

  浙江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蔣衛東:有了這些考古成果之後,有了這些確鑿的學術依據之後,我們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明就不是原來的故事傳説了,而是有充分的物證,有現場實證的。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赴良渚調研,對遺址的歷史地位作出闡述——“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在他的直接關心和支持下,良渚遺址的考古和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臧峰宇: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文化遺産是一個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獨特價值觀念的系統,保護文化遺産意義重大,這是我們面向未來的文化基礎,在總書記心中非常重要。

  良渚遺址的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持續推動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敦煌莫高窟、殷墟遺址、雲岡石窟、浙東運河文化園、漢中市博物館等歷史文化遺産地和博物館考察調研,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推動下,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艾四林: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四個自信”的提出,表明我們黨歷史自覺、文化自覺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文化不斷給予中華兒女強大的精神力量。

  偉大的時代催生偉大的思想。要把“文化大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就需要科學的理論掌舵領航。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兩個結合”的光輝典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康震:習近平文化思想最核心的要義就是這“第二個結合”,也就是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讓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夠真正使得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現代的。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全民族精神力量。

  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根脈”“根基”喻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康震: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明當中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思想觀念、實踐方法。未來我們也將緊緊依靠和站在這樣雄厚的基礎上,從而能夠更堅定地邁向未來,這就是根脈的作用。所以總書記如此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是深刻了解到了這其中的真諦。

  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讓古老的智慧豐盈當代文化建設,首先,就是要進一步保護中華大地上的珍貴文物和文化遺産。

  燕山腳下、秦嶺之旁、良渚古城之側、嶺南鳳凰山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准建成的“一總三分”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就像中華文化的“種子庫”,浩瀚的中華文明基因,在這裡依託現代科技力量,得以保存、賡續。

  中國國家版本館館長 劉成勇:我們保護這些版本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種子基因,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産保護的體制機制進一步築牢。

  2017年1月,《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艾四林:這些年一直在加強頂層設計。從頂層上、總體上系統去規劃,同時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力度上,大大加強了,這種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不僅要保護,還要推動文物活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並賦予它們全新的時代內涵。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一場由中外音樂家奉獻的長城音樂會正在上演。在長城腳下舉辦這樣的活動,對長城文化與精神活化利用,這也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項工作內容。

  外國觀眾:通常音樂會在音樂廳舉行,但是這次是在戶外,在這個很棒的長城腳下,令人印象深刻。

  長城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佈最廣的文化遺産。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持續推動長城的保護工作,也在思考著如何依託于長城帶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大的精神力量。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印發。《規劃》提出要著力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目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在紮實推進。

  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試驗田”;到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讓文化遺産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再到深入推進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旅遊的文化內涵……賡續五千餘年不斷的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康震:大家正是因為頂層設計的思想,所以才能夠在具體實踐當中,對每一座樓閣、每一條道路,甚至每一條小船都能夠修建、完善得非常細膩。所以真正是讓頂層設計和理念,落實到了具體實踐當中,進入到了老百姓的內心當中。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綿延不絕,中國共産黨百年曆史生生不息。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彰顯了紅色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意義,也體現了在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的必要性。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艾四林: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反復強調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故事講好,把時代新人育好,所以我想這些都是體現總書記對紅色文化的高度重視。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各地充分運用科技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手段,讓盪氣迴腸的紅色歷史再次鮮活起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融會貫通、生機勃勃。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到處出現新的“文化熱”。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康震:中華文明是歷史悠久的文明,中華文化是讓我們驕傲和自豪的文化。我們在這裡生活,我們也從這裡走向世界。這就是一個自信的中國,這也是一個文化自信的中國。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闊步行進在復興之路的偉大征程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大事記

  2013年:圓明園鼠首、兔首回歸祖國

  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

  2015年:西漢海昏侯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

  2018年:《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印發

  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辦

  2020年:“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2021年:《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印發

  2022年:“兩個結合”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2023年: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

  2024年:我國成功當選2024—2028年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