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外資為何想“跟中國走得再近些”
2024-09-11 20:19:4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胡君顏

  “過去25年,我十幾次來到中國,每次都是同樣的目標,那就是跟中國走得再近一些。”在中國廈門舉辦的第24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投洽會)上,德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學會主席瓦爾特·多林這樣告訴《國際銳評》。多林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不進入這裡就很難成為全球市場的佼佼者。

  首次設置“投資中國”對接專區,策劃“精而專”的投資促進活動;關注新質生産力,聚焦人工智能、氫能、物聯網等多個新興産業細分領域;120個國家和地區、近8萬名客商參展參會;一批境外隱形冠軍企業集中來華;據初步統計,688個項目在會期達成合作協議,計劃總投資額達4889.2億元……8日至11日舉辦的投洽會,是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首次舉辦的以投資為主題的國際性展會,成為外資了解中國、尋找機遇的重要窗口。國際企業代表紛紛表示,中國市場不容錯過,“投資中國”因而成為會場的高頻詞。

  中國大市場一直是世界的大機遇。如今,隨著中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這個大市場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比如,在生産端,工業氣體被稱為現代工業的“血液”。美國工業氣體公司空氣産品中國區副總裁馮燕對《國際銳評》説,“中國正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碳捕集與封存等發展前景廣闊,為工業氣體技術的應用創造了巨大市場”。在消費端,中國消費理念持續升級,拉動了高品質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高志豪稱,中國消費者對智慧家居、健康産品、綠色消費等領域越來越關注,為在華歐企帶來了發展機遇。很多外資認為,投資中國,就是與中國新質生産力同頻共振。

  與此同時,中國強大的産供鏈韌性,給外資在華興業提供了有力保障。不少外資表示,中國産業體系完備、成本效益高,加上先進的智慧製造技術和高素質人力,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産能力。因此,他們希望擴大在華産能,並面向世界銷售。事實上,中國産供鏈韌性也直觀體現在外貿數據中:前8個月,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增長6.9%。匈牙利Market建築公司商務總監亞諾什·蘇加説,期待與中國夥伴加強合作,把更多的好産品、好項目帶到歐洲。

  更重要的是,隨著創新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越來越多外企將中國作為“創新策源地”。德國薩克森州維塔斯能源研發主管弗洛裏安·恩德斯稱,他此行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光伏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把中國的光伏板生産技術和公司的冷卻系統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産品的效率和性能。

  在中國“創新力”的吸引下,大批外企紛紛來華設立研發或創新中心。來自英國的P4精準醫療加速器是一家生命科學領域的孵化器平臺。今年4月,公司在北京的創新中心啟動運營。公司聯合創始人內森·麥克納利説,目前已與中國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希望借助中國的科研力量,結合大量臨床樣本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加速創新技術的應用,從而紮根中國,開拓更大的市場。

  在這種投資熱情的驅使下,今年1-7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1.4%。從經營狀況看,今年上半年外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1%。在華經營獲得豐厚回報,這是外商加碼投資中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投洽會期間,相關論壇發佈的《中國雙向投資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繼續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依然是全球投資的熱土。

  更多的利好正在到來。近日,中國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同時醫療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包括擬允許在多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等。“一減一加”之間,外資在華發展的空間更大了。韓國益人集團總經理執行董事金東源説,“未來,公司有可能在中國投資設立醫院,或與現有醫院合作開設醫療機構”。此外,中國建立健全政府與外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等舉措,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也堅定了外資在華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中國非常開放,善於合作,這讓其他國家有了更多合作機會。”就像麥克納利所説,中國是一個開放合作的樞紐,也為跨國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塊高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外資深耕中國市場的故事正在以各種形式展開,各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的故事仍在繼續。

  (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