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國男職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齡為五十五周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四個月延遲一個月,分別逐步延遲至六十三周歲和五十八周歲;原法定退休年齡五十周歲的女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每兩個月延遲一個月,逐步延遲至五十五周歲;從2030年1月1日起,將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個月;職工達到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9月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批准了《國務院關於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辦法》,對一系列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明確與細化。
延遲退休政策內容豐富、設計精細、關聯廣泛,規定延遲退休遵循小步調整原則,而非“一步到位”;遵循彈性實施原則,而非“一刀切”;遵循分類推進原則,而非“齊步走”;遵循統籌兼顧原則,而非“單兵突進”。從確定較緩節奏到遵從個人意願,從滿足多元需求到完善配套措施,可以看出,新政的一個重要基點就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實保障好、維護好廣大勞動者的選擇、休息、發展等權益。這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從廣大群眾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才能推動政策落地落實,推動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源紅利轉變,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延遲退休堅持自願、彈性,由職工自己根據自身就業、收入、家庭情況、身體狀況等因素進行評判,增加退休年齡的選擇自主權和彈性空間。延遲退休政策明確了“往前彈”和“往後彈”兩種情況,退休年齡由之前的一個固定年齡值,拓展成為一個年齡區間,這種變化,也意味著政策理念、退休觀念的調整。通過靈活的制度設計,增加個人選擇的權重,尊重職工選擇不同的職業發展軌跡和人生規劃,這對於廣大勞動者當好“主人翁”,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義。
延遲退休牽一髮而動全身,涉及老年人、年輕人、男職工、女職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高空高溫特殊工種從業者等眾多群體。政策在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延遲退休對百姓工作生活産生的廣泛影響,對不同職工群體的訴求需求、痛點難點作出了針對性部署。譬如,對所謂“擠佔青年就業”的擔憂,既通過漸進式的節奏、彈性原則等減緩新政對勞動力市場供需的影響,又提出了開發更多適合青年的就業崗位、健全完善政策服務體系、積極營造公平良好社會環境等一系列舉措。對於進城務工的超齡勞動者,明確進一步強化用人單位責任,切實保障他們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
延遲退休政策實施也為解決職場老問題提供了一個推力,譬如,防止和糾正包括年齡歧視在內的各類就業歧視,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創造更為公平的就業環境。從更廣的視角來看,我們需堅定不移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創造更多崗位增量,不斷提升就業品質,讓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都能夠通過努力奮鬥創造個人幸福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更根本的是,要在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上持續發力,特別要抓好“一老一小”兩個重點,積極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政策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政策效果怎麼樣,關鍵看落實情況。延遲退休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改革,各地區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好改革落實,提升改革實效,及時跟進配套制度,促進各類政策有效銜接,及時解決落實中出現的新情況,真抓實幹、協同推進,讓廣大勞動者充分享受到改革紅利,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奮鬥。
央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