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是指導我國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決定》中提出的“七個聚焦”改革目標,新華網思客推出“黨校專家權威解讀三中全會精神”系列,深入探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實質和改革要求。《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本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學斌對此進行深度解析。
2019年6月5日,人們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錦江河上參加龍舟巡遊活動,迎接端午節的到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伍衛東攝)
新華網思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有何重要意義?
王學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文化領域改革的目標。這一部署體現了突出目標又兼顧各方、總分結合且一體推進的特點。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勇於開拓、穩步推進,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大為增強、文化自信顯著提升。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任務,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三中全會《決定》圍繞建設文化強國作出的具體部署可謂恰逢其時。
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愈發重要。 進入新發展階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加自覺地用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2021年1月2日,讀者在湖南省邵陽市一處圖書館內閱讀書籍。新華社發(曾勇 攝)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必須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産業,強化文化賦能,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是重要因素,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推動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文化是重要領域,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進適用技術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文化生産傳播方式,搶佔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錯綜複雜國際環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戰、形成新優勢,文化是重要軟實力,必須增強戰略定力、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動力。這些工作,無疑都需要通過建設文化強國來逐步增強終至實現。
新華網思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什麼要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
王學斌: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沒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文化領域的其他改革與建設就無從談起,更會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大力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繼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
新華網思客: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發展體制機制”,這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王學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品質完成,離不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經過十多年的艱辛探索,目前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也需要及時應對解決。《決定》將深化機制改革作為該領域改革重點,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這既有利於解決各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也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部署形成互補;提出“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聚焦目前有關單位機構的堵點、難點與痛點,指明瞭未來突破的方向。
2022年11月22日,遊客參觀浙江省嘉興油車港鎮勝豐村菱瓏灣農民畫展館。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具體而言,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加強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要健全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産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規範發展文化産業園區,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新華網思客:如何把握《決定》中關於“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具體部署?
王學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衡量文化繁榮的品質和水準,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
《決定》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産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這契合社會主義文藝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當前文藝人才培養與創作機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産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這順應了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深入發展的大趨勢;強調“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説明隨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發展,亟需在體制機制上加以規範與保障。
這是良渚博物院內展出的良渚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2024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綜上,諸多舉措貴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這是一個非常綜合的目標,未來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三個層面,從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提升公共文明素養等方面發力。
新華網思客:“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可以從哪些方面重點推進?
王學斌:立足新的歷史起點,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要使中華文化及其蘊含的價值觀念走向世界,並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了解。《決定》指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重點在於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同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此外,我們還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文化交流內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工作常態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