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天文小鎮分外熱鬧。由於正逢中國國慶假期,大批中外遊客來這裡參觀“中國天眼”——世界最大、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自2016年9月落成以來,FAST不僅讓世界“看”得更遠更清,也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以及國際交流合作貢獻了更多中國智慧。
“中國天眼”的成功,是中國科技創新成就的一個縮影。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75年來,從“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從“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米深海,到“嫦娥”攬月、“天宮”建成;從北斗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到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高鐵技術領跑世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版圖的重要一極。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公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75年來,科技創新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關鍵驅動力,也推動了全球科技與工業智造發展,為人類進步貢獻了實實在在的力量。這背後的成功原因是什麼?俄羅斯科學院中國與現代亞洲研究所所長基裏爾·巴巴耶夫對《國際銳評》表示,“中國的巨大優勢在於制定長期計劃的能力以及政府和人民強大的執行力……這些成就使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正走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上”。
巴巴耶夫的評價道出了中國科技進步的首要原因——立足自立自強、聚力創新創造。75年前,新中國百廢待興,加上美西方的敵對政策與技術封鎖,現代科技近乎空白。面對科技人才匱乏、科研設備嚴重短缺、基礎條件落後等重重困難,新中國確立了科技發展戰略藍圖。從1956年號召“向科學進軍”,到1988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從1995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2006年確立建設創新型國家;從中共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中共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每一個重要歷史節點都見證了中國對創新的重視,見證了中國人民依靠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用科技進步不斷打破外部封鎖,促進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的全面提升。
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某些國家對中國進行科技圍堵的背景下,中國始終堅持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的發展契機,不斷取得創新突破。這其中,新能源産業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新名片,不僅豐富了全球産業鏈供給,推動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也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綠色轉型作出突出貢獻。中國車企比亞迪告訴《國際銳評》,下一步他們將繼續以創新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變革,推動當地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
科技無國界。在中國看來,科技創新離不開開放合作,這也是中國科技進步的又一重要經驗。英國教育家柯馬凱認為,“中國強調和平、和諧、合作與共贏”。這一理念在科技創新領域得到生動實踐。目前,中國已經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簽署118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蛟龍號”接受外國科學家參與科考,“嫦娥六號”搭載國際載荷探測月球,“天宮”空間站宣佈迎接外國航天員……中國科技開放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促進了世界在科技領域共謀發展、共享成果。
聯合國外空司司長霍拉·邁尼評價説,“嫦娥六號”搭載各國載荷充分體現出國際合作的精神,期待中國航天為外空探索和科研作出更大貢獻。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告訴《國際銳評》,通過與中國研發資源合作,他們部分項目可降低40%的成本、縮短30%的研發週期,“未來有望續寫‘在中國,為中國’的共贏故事”。
此外,中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科技規則制定、議程設置、治理改革,以及公共衛生、清潔能源等全球創新治理議題。目前,中國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60多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中國還提出《國際科技合作倡議》,致力與各方共同探索互利共贏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
當前,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製作出專章部署,繼續把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可以期待,未來中國將取得更多的創新突破,涌現更多的“大工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為世界科技創新與人類進步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