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專稿:近日,尼日利亞《衛報》刊發評論員文章《75歲的新中國:全球經濟戰略轉型》,文章作者是巴基斯坦專欄作家伊姆蘭·哈立德博士。文章回顧新中國成立75年來取得的全方位發展成就,高度評價中國推動經濟轉型的戰略舉措,稱中國或將成為塑造全球創新未來的關鍵力量。
尼日利亞《衛報》文章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75年間,中國經歷了一場非凡的變革:使8億多人擺脫絕對貧困,並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成功並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同樣體現在其基於韌性和創新的長遠戰略目光上。在實現國內繁榮發展的同時,中國也改寫了自身在全球舞臺上的角色,成為推動全球發展和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文章分析稱,中國近幾十年來顯著的經濟增長並非偶然,而是緣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戰略轉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中國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並迅速實現工業化,佔全球經濟總量超過18%。中國經濟騰飛的故事未曾局限于國界,作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在全球供應鏈中居於核心地位。
“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展示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可能性。”文章讚許道,“中國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任何其他國家的損失上,而是通過內部改革和對本國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的。”從電子通信、LED技術到太陽能與電動汽車,中國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優質産品。中國的發展模式已經證明,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自主地均衡發展,進而改變世界格局。這種模式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重繪了經濟發展的藍圖,或將重塑全球邁向增長與繁榮的道路。
文章關注到,中國目前正從製造業為主逐漸轉向服務業與高科技産業,有利於經濟穩定的同時促進了環境可持續發展。中國持續擴大對人工智能、5G通信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興技術的投資,並已在太陽能和自動化等新興産業領域佔據全球主導地位。文章援引海外智庫報告指出,中國已在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44個關鍵技術領域中的37個領域超越美國,“這不僅僅是技術變革,更是中國經濟的深刻重構,為長期增長奠定了基礎。”
文章強調,中國的技術進步源自對科技研發的大力投資和對本土人才的積極培養。此外,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創造有利於跨國企業的營商環境,中國推動了尖端技術和資本的轉移,加速了經濟轉型。當今的中國不僅是全球製造業中心,更成為了世界各國和企業緊密的商業夥伴,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未來的中國則將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成為塑造全球創新未來的關鍵力量。(胡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