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樂在相知心。”跨越山海,中國和秘魯友好交往源遠流長。
2016年11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赴秘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秘魯進行國事訪問。在秘魯國會發表題為《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共創中拉關係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時,習近平主席提及兩位秘魯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已故秘魯作家、記者安東尼奧·阿爾塞。
2016年11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發表題為《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共創中拉關係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當時,正通過網絡觀看習近平主席發表演講的洛德斯·費爾南德斯·埃斯基韋爾熱淚盈眶。“我的父親是一個簡單而謙遜的人。中國國家主席肯定了他多年來為加強秘中人民之間的友誼所做的工作,我感到很榮幸。”她説,父親與中國的聯繫及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熱愛可以追溯到父親的青年時代。
阿爾塞曾在中國生活、工作48年,是中秘外交關係建立的推動者之一。年輕時,阿爾塞很喜歡位於秘魯北部的昌昌古城。這座存在於印加文明之前的城市,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阿爾塞看來,昌昌的發音很像“Changcheng”,也就是長城,那時他就希望未來有一天能去中國。上世紀60年代起,一直關注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變化的阿爾塞作為記者,多次受邀赴中國採訪報道,還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為秘中兩國政黨和民間團體的互訪活動,以及人文交流和友好城市之間的合作等做了大量工作。
“我曾問父親,中國給你帶來了什麼?他是這樣回答的:當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國家時,中國還很貧困,但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中國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解放,一定能在未來發揮引領作用。五千年文化與科技發展進步支撐著中國成為下個世紀的領導力量。”埃斯基韋爾説。
1967年,再次來到中國的阿爾塞選擇留在當時的北京廣播電臺工作。1970年,他的女兒梅梅在北京出生,然而不幸的是,才幾個月大時,梅梅罹患敗血病,生命垂危。周恩來總理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指示醫學專家對她進行救治,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組織戰士趕往醫院獻血,梅梅最終轉危為安。“我是秘魯人,但內心裏我覺得自己是中國人。我要感謝中國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對於中國戰士當年的救命之恩,梅梅感恩至今。如今,她追隨著父親的腳步,在秘魯從事著推動秘中友好的事業。
2011年,在中秘建交40週年之際,由阿爾塞撰寫,用中文、英文、西班牙文3種文字編寫説明的畫冊《到永恒的紀念碑——長城和馬丘比丘》正式出版。在這本畫冊中,阿爾塞用拉美人熟悉的方式,形象描述長城的宏偉:“要想對這一浩大工程形成一個概念,不妨設想,順著安第斯山脈那蜿蜒起伏的峰巒興建一個從哥倫比亞綿延到巴塔哥尼亞、寬6至10米、高20米以上的巨大磚石工程……”
位於秘魯庫斯科的馬丘比丘遺址。本報記者 張朋輝 攝
秘魯是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中秘親如一家的友好情誼早已在兩國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像阿爾塞一家與中國結緣這樣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它們都是中秘人民深情厚誼的生動寫照。
策劃:田俊榮、馬小寧、劉曉鵬
統籌:楊學博、姜赟、裴廣江、王恬
協調:李翔、王新萍、梁昌傑、劉慧
文字:楊一
編輯:朱笑熺、鄺西曦、王玉琳
校對: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