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至12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看這場會,除了看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的展望,最重要的是讀懂我們形成的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這種認識,將影響著我們怎麼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對於規律性認識,我們可以從三個詞説起。
如期
今年的大形勢,是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在這樣的條件下,會議給出判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出席APEC峰會期間,也提到:
中國有充足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作用。
“如期”這兩個字,從來不會自然發生。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分別同比增長5.3%、4.7%、4.6%,只看這三個數,“前高”“中低”,難免産生一些擔憂。但從最新的指標數據看,已經出現了“後揚”的趨勢。
||從需求看,10月份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0.5%;
||從市場信心看,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3%,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
譚主還了解到一個細節,不久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1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來到中國,他們多次跟中方強調,期待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髮揮更強的引擎作用。
||12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1+10”對話會的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
多領域經濟指標明顯改善,為“如期”提供了判斷依據。“如期”的信心和底氣,來自於中央的決策判斷和各部門、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努力。
“如期”增長背後,是對經濟形勢的把握——階段性的波動很正常,但不能形成趨勢。
正是因為這樣的清醒認識,才有了果斷打破常規的決策。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前幾天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
||近14年來,中央首次定調“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上一次還是2010年;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是第一次出現。
變化背後,是政策思路的轉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劉尚希:財政政策著重化解債務壓力,貨幣政策更多著眼于穩定資産價值,兩者合力,就是在修復資産負債表。
當資産端的價格穩定、債務端的負債減輕,自然而然,便能起到“穩增長”的作用了。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劉尚希:政策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避免風險的相互傳導,提升政策效率。比方説,如果二者“各自為政”,則可能出現一邊減負、一邊加壓的矛盾局面,削弱整體效果。
這種打破常規,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有明顯體現。
譚主統計發現,相比去年,今年會議通稿中的“力”更多了,“加力”“給力”“用力”愈加頻繁。
其中,“提高財政赤字率”這樣的表述也出現在新聞稿中。
譚主第一時間也對此做了解讀,提高財政赤字率,意味著我們對財政政策目標的認知在發生變化,從過去更強調財政自身收入和支出平衡,逐步轉向更關注財政的可持續性。簡單來説,只有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才能維持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一系列超常規的政策力度背後,就是要告訴全社會,我們如期完成既定增長目標的決心。
從規律上講,在越來越多加力政策出臺之後,協調配合的問題也會更加突出。
這次會議,特別提出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産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
譚主了解到,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評估已經進行了2年。
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將非經濟政策也納入了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受理的一致性評估文件是去年的2倍多。科學評估政策影響,對一部分不符合一致性要求的政策暫緩出臺,推動形成了促進經濟回升向好的合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這次會議在強調政策協調配合時,也專門將“監管”納入,這是過去沒有過的,其含義不言而喻。
現在,“政策組合拳”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而最大的共識始終是,宏觀政策要在微觀層面落地見效。
對個體的重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4000多字的新聞稿中,隨處可見。
||點狀來看,“就業”這個詞的詞頻較去年增加了一倍多,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而在提及明年重點經濟目標時,在傳統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之外,還特別加上了“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往年,這個表述,是“基本同步”。今年用“同步”,力度更加強了。
個體多了就是群體,個體的獲得感是我們如期增長的重要意義。
預期
當前的目標可以如期完成,那麼,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能否解決新的問題,或者説,我們能否解決那些難解決的問題,同樣是大家關心的重點。這也影響著大多數人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這次會議提到,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定預期、激發活力。
為此,第一條重點任務,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郭麗岩:明年首要工作任務就是全方位擴大內需,這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系統性工作部署。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壓力和挑戰值得關注,要強化系統集成和協同匹配,從優化就業-收入分配-消費良性循環機制的角度,思考提振消費的作用機理。在有了消費意願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多元化的消費新場景,提升新産品品質和優化服務,才能更好提升消費品質和層次。
過去兩個月,一些積極的因素,正在積累。
9月和10月的數據顯示,地産、汽車、出行等方面的消費在過去兩個月得到了快速增長。這些類別的消費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與老百姓中長期的收入預期關係緊密。
也正是這些類別的消費,在今年前三個季度中,曾出現過負增長的情況。相比之下,餐飲和其他必需的消費在過去三個月都保持穩定。
這樣的變化,正是我們使用宏觀政策去調控總需求帶來的結果。
9月以來,“兩新”政策正在加力顯效。最新數據顯示,本輪全國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耗時79天,從1000億元到2000億元僅用40天;到12月9日,全國汽車以舊換新合計也已突破500萬輛。
譚主了解到,明年,“兩新”政策力度將進一步加強、支持範圍將進一步擴圍,相關政策措施正在加快研究出臺。
另一方面,這些提振消費的重點領域同時也在牽動供給側調整發力的方向。
這次會議在談擴大內需時提到,要提高投資效益。
上個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形成《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物流,就是一個關於效益的例子。
物流效率提高,實際上是轉化成效益給了相關企業並且帶動全産業鏈的發展。
對此,方案中提到了具體的應對措施,其中一個手段是搭建數字貨運平臺,通過連接貨主和司機,有效減少每個訂單的物流成本。並且方案中還提到了具體的投資政策支持,包括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啟動支持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建設。
減少無效路程的意義,不止于物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撬動産業鏈的上下游、前後端,帶動有效需求增長的效應,這就是系統協同思維的體現:
||企業的倉儲運輸成本降低,能把管理時間和倉儲成本充分配置在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方面;
||由於減少的物流成本,下游企業也能實現降本增效、消費者能享受更便捷的生活服務;
||受益於穩健的産品供應循環與高效的流動性,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才會更有力更高效。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徐高:這次會議提到,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並且提到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這意味著我們將重點關注能夠産生宏觀的社會效益的投資,在物流、交通等方面的投資就是這樣,它們可以通過系統性地帶動全社會多領域的發展,來創造需求穩定增長。
譚主了解到,明年的一個政策重點是加快“兩重”建設,它背後的思路,同樣是關注投資的社會效益和長期效益。
“兩重”建設主要通過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給予支持,專門投向重點領域、重點方面,要求項目對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形成支撐,而且要有配套的“軟建設”,不是滿足這些要求的“兩重”建設不會安排。
與此同時,過去帶動經濟增長的動能,這一次在會議中同樣得到了延續和創新。
中證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潘宏勝:我們面對的基本問題還是穩和進、破和立的關係,這方面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這可以從新舊動能的轉化來理解。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中需要有“破”的方面,但更多地需要我們去“立”。這裡主要講的是科技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産力。
今年會議的新聞稿中,針對科技創新,有了一些新的表述,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同時提到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發明專利産業化率在40%左右,連續5年穩步提高,但還不夠——發達國家的産業化率,在60%到70%左右。
也就是説,我們現在很多創新成果,還停留在研究層面,沒有轉化成真正的生産力。但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我們還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
因為高技術産業正在成為主要的增長動能。
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和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8%和8.7%,高於全部規上工業1.8和2.7個百分點。
中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徐高:但科技企業本身還存在客觀的發展規律,初創企業規模比較小,但風險比較高,相比成熟企業需要的政策、融資等外部支持是不一樣的。既要保證技術持續創新,又要保證技術能夠轉化成生産力,因此,我們在今年特別強調有梯度地在不同的階段要用不同的政策去支持科技企業的增長。
通過政策適配,新的生産力將更高效釋放。
我們推動經濟增長的方法,始終著眼長遠,這也構成了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始終向上。
週期
再回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一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會總結當年、部署來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成為了定位中國經濟的週期性節點。
其實,週期,是觀察經濟形勢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經濟問題中,有很多週期——創新週期,産能週期,庫存週期等。
我們更要注意的是“大週期”。對此,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了一句話,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
外部環境變化,恰恰代表了我們處在歷史大週期的變化之中。
學者金德爾伯格在《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中寫過這樣一個核心觀點: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要具備生産性,也就是發展實體經濟,但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都經歷了從發展實體經濟到産業空心化的轉變,長遠來看會導致霸權基礎衰落,引發全球秩序的重新調整。
這樣看,美國大打關稅戰並非偶然,今天世界出現的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並非偶然。成為世界製造中心、貿易中心的中國,必須在歷史大週期裏的陣痛與動蕩裏應對挑戰。
中國的選擇,很明確,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這其中,有一個表述發生了變化,就是“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
專業人士告訴譚主,單邊開放是指無論對方是否對自己開放,一國或經濟體都單方面、主動向對方擴大開放。現在,中國已向38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單方面免簽,從這個月起,中國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産品零關稅待遇。這都是單邊開放舉措。
單邊開放,是對衝貿易保護主義,自主可控的開放。
這種自主性,還體現在,我們既在做好“引進來”,也在做好“走出去”。
我們始終歡迎世界“投資中國”,前11個月,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2379家,同比增長8.9%。
同時,我們也在越來越多“投資世界”。
2023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1.4%,遍佈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投資世界,讓中國更加有效應對了大週期裏的外部衝擊。
據測算,2021年-2023年,中國全球貿易份額依舊保持穩定。背後的原因在於,中國企業完成了對許多不選邊站隊的國家投資,使得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在增長,既間接完成與發達國家的貿易聯繫,又拓展了産業發展的空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中間品的進出口貿易額為25.53萬億元,佔整體進出口貿易額的61.1%,保持在歷史高位。出口結構的變化,恰恰反映著中國企業出海的現實變化。
中國企業出海,既瞄準歐美等發達國家,同樣走向亞洲、非洲、拉美等更廣闊的市場。
再具體到投資類型,過去,出海的企業以外貿企業為主,但今天,更多則集中在了製造業、數字經濟領域。
根據最新數據,製造業是對外投資最為活躍的主體,共有9856家,其中汽車製造業對外投資存量720.6億美元,佔製造業投資存量的25.4%。除此之外,還有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其他製造等。
這説明,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出海對衝逆全球化週期。這背後,恰恰是中國牢牢抓住了新一輪産業變革週期的機遇。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未來的關鍵是怎麼樣更好迎來新一輪産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未來産業和顛覆性技術一定會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把握住新一輪産業變革的中國企業,正在讓中國高端製造成為世界品牌。
儘管面對遏制打壓,今年前10個月,中國出口還是達到了20.8萬億元,同比增速從2023年的-0.4%回升到6.7%。到明年,如果面臨新增關稅,出口不能説沒有壓力,但是我們更要看到我們的很多産品,已經具備了較高的不可替代性。
分析數據來看,今年,我國出口産品的結構明顯升級,汽車、消費電子、機械設備的出口份額較往年增長幅度較大,紡織服裝等出口份額增幅則較低。以新能源汽車為例,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影響力,在全球行業中可以説形成了絕對明顯的優勢。
這樣看,自身內核的穩定,才是應對外部不穩定大週期的核心。
與此同時,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也很重要。
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才能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過去,我們如期完成了每個階段的任務。現在,我們又以靈活高效的政策思路,積極應對當下挑戰。未來,無論“週期”如何起伏,我們都將穩步向前發展。
這樣的力量,來源於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經營者和生産者。
現在,幹字當頭,奮力拼搏的力量終將匯聚成中國經濟向上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