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領域出現積極信號”“經濟數據總體向好”“有望實現全年增長目標”……16日,在中國官方發佈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後,不少外媒作出評價。國際輿論認為,中國經濟的穩步回升,印證了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判斷。歐萊雅北亞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博萬尚告訴《國際銳評》,儘管全球經濟面臨一些挑戰,他們始終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數據是一個直觀的展示:11月份,中國經濟運行延續了9月份以來的回升態勢,運行品質也繼續優化。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信號是創新動能更強了。一方面,重點科技産品增長快,像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等産品增長都很迅速;一方面,高技術産業增勢較好,前11月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8.2%和10.2%。這些體現出中國科技創新帶動了經濟高品質發展。
消費的穩步增長是另一個積極信號。前11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在外界看來,這意味著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穩步復蘇。其中,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7.4%,明顯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整體增長。這表明,中國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良好,未來潛力很大。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明年九方面重點任務中,全方位擴大內需位居首位。前11月的消費表現,無疑為明年擴內需打下了更好基礎。
一些外媒注意到,作為觀察市場供需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中國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比上月有所回落。這與氣溫偏高、鮮活食品價格下行等影響有關。同時更要看到,扣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漲幅實際比上月擴大了,總體保持平穩,説明市場供求關係在改善。隨著中國糧食生産再獲豐收、工業消費品多數供應充足、服務供給總體穩定、經濟回升帶動需求擴大,CPI將會進一步改善。
事實上,從國際視角看,中國11月份經濟成績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全球經濟復蘇放緩,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困難也有所增多。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何以能頂住壓力、穩中有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對《國際銳評》分析説,這一方面得益於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另一方面,隨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組合效應繼續釋放,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進一步增多。
從外部看,中國和世界各國穩定的外交關係,為對外經濟交往提供了較好基礎。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深化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了經貿朋友圈。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進一步強化了外界的預期。正如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所説,中國對外資的友好程度不斷提升,海外長線資本與投資者對中國的關注度也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博萬尚表示,未來,歐萊雅將在創新上更加重視消費者的體驗,不斷開拓新技術,更好地覆蓋各類型消費者。
動蕩世界中,信心賽過黃金。近期中國經濟的一系列積極信號表明,中國有信心實現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作用。於世界而言,這樣的積極信號越多,機遇與紅利就越足。(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