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我們都是“岐黃”追夢人 | 你好!我來自1999
2024-12-17 14:48:08來源:我蘇編輯:殷亮

  25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懷抱。一股溫暖的春風,拂去了歷史的塵埃,為澳門和內地青年鋪開了嶄新的發展舞臺。從1999到2024,踏著時代浪潮,他們身處不同的經緯坐標,卻有著相近的夢想、共同的期待;他們滿懷憧憬“雙向”奔赴,在廣闊天地中交往交融、書寫精彩。

  澳門回歸祖國25週年之際,在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江蘇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的指導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雙城雙人系列融媒體報道《你好!我來自1999》,講述澳門青年與內地青年同心同向的奮鬥故事,記錄澳門與內地共榮共進的生動實踐。

  在南灣湖畔隔岸望去,目力所及,便是與澳門僅一江之隔的橫琴,濠江水在澳門和珠海之間涌動流淌,將兩座城市緊緊相擁。

  1500公里外,祖國方向的北緯32°,長江水則在南京穿城而過。

  “江河就像血脈,是相通的,我們好像也被同樣的東西相牽”,高勝嘉這樣形容他跟姚志霖的相識,這對同門師兄弟,因為中醫,開啟了他們在澳門與南京兩地的追夢之旅。

  樸素的好感&神奇的涼茶

  今年35歲的高勝嘉是澳門鏡湖醫院中醫兒科的一名醫生。儘管已經在澳門生活工作多年,但他依然稱呼自己為“老廣”——出生於廣東佛山,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常年往返于粵澳兩地。

  學弟姚志霖則是“鐘意”內地的“澳門靚仔”,今年28歲,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目前是南京君和堂中醫館的執業中醫。

  而他們人生軌跡的交匯,緣于對中醫的熱愛,還有共同的母校——南京中醫藥大學。

  談及學中醫的緣由,高勝嘉表示自己自小就對中醫很有好感——“不需要打針”,從這個小孩子都會有的“樸素”好感出發,他又看了很多中醫的書籍,從此對中醫的喜歡便一發不可收拾,加之南京的名醫大家、人才輩出,這讓他將目標鎖定為南京中醫藥大學,並得償所願,進入到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學

  與高勝嘉不同,姚志霖將其喜歡中醫的緣由概括為“神奇”二字。“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被爸媽抓去喝涼茶,開始的時候我會想有這麼神奇嘛,可是喝完好像還真的蠻管用。”姚志霖説,澳門受嶺南文化的影響,講究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因此街邊會有很多涼茶店,自小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他,便慢慢變得對陰陽、五行等中醫的理論産生了興趣。

  2014年,姚志霖同時拿到了澳門科技大學與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出於對中醫的誠摯嚮往,他最終選擇了來南京讀書,“要想學到真本領,還是要溯本求源,去內地探尋中醫之根”,姚志霖説。

  第二故鄉&生根開花

  8月,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時節,姚志霖異常忙碌,在一位又一位的病人中不停穿梭。

  “姚醫生,聽你的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因為一口“港臺腔”,時常會有患者問姚志霖這樣的問題,以及他為什麼會在南京做中醫。“南京是我選擇的第二故鄉”,姚志霖提到,在內地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病種病症,有更多元化的治療方法和特色,這些對於提升他的臨床水準有很大的幫助。

  2022年,澳門中醫藥界的傑出代表、莫氏中醫第四代傳承人莫蕙被授予“全國名中醫”稱號,成為澳門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醫生,這對姚志霖觸動很大,“莫大夫也是南中醫畢業的,她在中醫的專業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造詣,是我的榜樣。”從那時起,他有了職業目標。

  姚志霖給自己的定位依然是“學生”,除了日常的診療工作外,他還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部跟隨專家學習。從脾胃疾病、婦科疾病到急慢性疼痛等等,姚志霖一邊學習,一邊摸索著各種病症的診療方案。“中醫講究整體辨證,所以我想有機會就多多學習,慢慢搭建起自己的中醫治療體系,能夠在中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另一邊,學長高勝嘉在畢業後進入到澳門鏡湖醫院,成為中醫兒科的一名醫生。他發現,身邊的同事也大都有內地學習的經歷,“在廣東學習的比較多,也有南京的、上海的”,這也促使他們嘗試將在內地學習的經驗方法應用到日常的診療當中。“比如説在澳門,中醫只能開中藥,西醫也只能開西藥,我們現在就借鑒內地中西醫結合的做法,開展了中西醫的聯合查房”,高勝嘉説,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優勢互補,中西醫結合在促進醫學發展、提高各種疾病的治療效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鏡湖醫院出來,沿著鏡湖馬路一路行走,大大小小的中藥房和中醫診所隨處可見。“中醫在澳門的認可度一直很高,回歸以後,又在與內地的交流交往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高勝嘉説,中醫的融合發展給澳門的年輕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樣化的職業選擇。

  奔涌向前&雙向奔赴

  7月6日,高勝嘉起了大早,從澳門經橫琴口岸到珠海參加首屆珠海市中西醫結合兒童生長髮育學術會議,這樣的通關對高勝嘉來説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以前通關都是‘兩地兩檢’,現在只要查驗一次就可以了,所以我經常會到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參加一些交流會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勝嘉深切感受到了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以及中醫藥協同發展的一系列便利和機遇。

  2011年4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正式落地橫琴,成為澳門發展中醫藥産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一面開拓海外市場,一面搶抓內地機遇,協助內地藥企完成中成藥的轉化和出海。

  去年,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的協調下,廣東省中醫院的5款“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獲批跨境使用,發往澳門,由鏡湖醫院接收。“這是內地的院內醫療製劑首次拿到境外的醫療機構去使用,這些院內製劑的引入也填補了我們中醫中藥臨床的用藥的空白。”高勝嘉説,自己見證著澳門中醫中藥的發展,身處在滾滾前進的時代浪潮中,他絲毫不敢懈怠,必須奔涌向前。

  1996年出生的姚志霖亦成長在澳門回歸後的騰飛時代。在他的成長記憶中,澳門與內地的“雙向奔赴”不計其數,有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跨境支付手段的全新升級,還有母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在中醫藥實驗室上的共建共促……甚至就連他自己,都是這場“雙向奔赴”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回歸以後,澳門變得越來越年輕、有活力,尤其是大灣區的很多政策,讓澳門與內地變得越來越緊密。大家多了很多的選擇,可以像我一樣選擇來內地學習,或者是在大灣區生活”,姚志霖説。作為現在在內地工作的澳門人,他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夠為兩地的中醫藥發展做一些貢獻,“現在橫琴向澳門的醫務人員開放跨境執業,未來如果有機會,我也會考慮在橫琴或者是大灣區,開設自己的門診部。”

  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70週年校慶前夕,姚志霖回了一趟母校,參觀了新建成的中醫藥博物館。“學長你看,有生黃芪、山裏紅、野山楂”,他在電話中向學長介紹著學校的變化,也勾起了高勝嘉的南京記憶,“有點想念12點鐘B8樓下穿梭的學生,靈谷寺的桂花,漢中路的梧桐樹還有鴨血粉絲的濃香白湯……”

  一邊是中西融合的國際化都市,一邊是歷史底蘊深厚的六朝古都,高勝嘉與姚志霖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奔赴前行,他們因熱愛出發,在杏林路上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感知著、見證著、期待著,在傳承創新中展現傳統文化新風貌,在交流交往中擴大愛國愛澳同心圓。

  珠江潮涌,長江萬里。此刻,兩人又立下了新的約定——為祖國傳統醫學傳承發展而奮鬥,矢志求索,頂峰相見。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