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71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圓滿落幕。據統計,今年的賽事共吸引了逾10萬名觀眾進場觀賽,氣氛熱烈。作為澳門一年一度的體壇賽事,來自世界各地的車隊和車手齊聚東望洋賽道展開激烈角逐。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在國際賽車界擁有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為世界各地的車手提供了展示實力的平臺,並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澳門本土賽車手的拼搏與奮鬥,一起走進澳門兩代車手的“飛馳人生”。
43歲的澳門賽車手梁欣榮,已經連續參加了19屆格蘭披治大賽車的比賽。每一張證件和每一套賽車服都是他馳騁賽場、追逐夢想的見證。
十幾年來,梁欣榮在全球各大賽事中斬獲了上百個獎盃,然而在他心中,最看重的還是在澳門舉行的格蘭披治大賽車。這次接受我們的採訪,他特地帶來了三個冠軍獎盃,都來自格蘭披治大賽。
全長6.2公里的澳門東望洋賽道,最寬處達14米,而最窄的地方僅有7米。賽道變化多端,讓人應接不暇,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車手前來挑戰。在這條賽道上,梁欣榮經常思考著“快與慢”的賽車哲學。
高速直道要“乘勢而上”,而面對急彎,要懂得“慢即是快”,精準把握剎車時機,穩紮穩打。
澳門賽車手 梁欣榮:開賽車很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都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去接受這個挑戰。
作為一項極限運動,賽車不僅考驗車手技術、車輛性能,更考驗著團隊協作能力。回歸祖國25年來,澳門與內地的合作愈加緊密,在梁欣榮的團隊中,來自內地的支撐也越來越多。
澳門賽車手 梁欣榮:我團隊有7個人,廣東、四川、寧波,最久的一個隊員差不多10多年了。他們會跟我分析,哪不好哪好,我們把最好的因素整合起來,看看我最快一圈可以走多長時間。
梁欣榮説,在這個賽場上,還有很多外國車手也像他一樣鍾愛東望洋賽道,他們數次來到澳門,都有著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賽道沒變,但城市已經滄海桑田。
英國賽車手 邁克爾·路達:我在澳門拿了9個冠軍,距離我第一次來澳門比賽已經過去30年了,這裡城市變化巨大,賽道的參照點都不一樣了,澳門正在努力建造新的大樓。當你騎著摩托車的時候四處觀察,會發現賽道還是老樣子,但是澳門一直在變。
在變的不只是城市,讓梁欣榮特別驕傲的是,在如今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和國際賽場上,國産賽車、中國車隊正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來自澳門和內地的車手屢屢斬獲冠軍,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車手。
梁欣榮:我們在外面比賽,都很少説我們是澳門車手,我們都是中國車手。
記者:這種變化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梁欣榮:我覺得是這10年,我們中國人在世界地位跟之前完全不一樣。我不僅期望自己能夠順利完成這場比賽,而且希望自己能夠代表中國人站在頒獎臺上。
梁欣榮很欣慰,現在越來越多的澳門小將通過格蘭披治大賽車嶄露頭角。21歲的年輕車手蔣文曦,在剛剛結束的小型賽車大賽中,憑藉熟練技藝和冷靜的應變能力,脫穎而出。
喜歡贏,更不服輸。自小看著格蘭披治大賽車長大的蔣文曦,在10歲時便開始接觸卡丁車。即便是面臨最為驚險的比賽,他也未曾想過放棄。
在風馳電掣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中,一代又一代中國賽車手在東望洋賽道上奮勇馳騁,用他們的“青春引擎”跑出了令世人矚目的“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