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美國高校青年代表團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重要倡議,在新年之際展開了為期11天的訪華行程,於今天(1月10日)返回美國。
“5年5萬”倡議提出一年多來,有多少美國青少年訪華?中美青年交往對中美關係健康發展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中美雙方應如何來呵護民間交往的熱度?
美國青年代表團
在華展開豐富體驗交流活動
在2024年的最後一天,美國艾奧瓦州青年學生代表團一行27人抵達吉林長春。這個代表團由美國艾奧瓦州州立大學、科伊學院等五所大學的師生組成,這是他們首次訪華並在中國跨年。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時隔4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青年學生代表團在2025年新年第一天抵達北京。代表團由27名碩士研究生組成,來自全球17個國家。他們帶著不同領域的專業研究議題,分別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開展交流活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 托菲·奧米索爾:
我覺得這真是莫大的榮幸。我想訪問中國已經很久了,所以我很高興能來到這裡。我也認為,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學生來説,來中國學習更多關於中國的知識,同時與中國同學交流,真的非常重要。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棒的經歷。
在清華大學,中美兩所高校的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增進了解,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他們討論的重點議題。在討論中,觀點在碰撞、友誼在升溫。美國青年學生將中國同齡人添加到“好友列表”,一個更加完整而親切的中國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印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 約書亞·馬克·金博爾:
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實際上已經能夠比西方同行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因此,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這裡有大量的人工智能研究和人工智能進步的重要原因。我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絕對可以借鑒的。
今年22歲的約書亞·馬克·金博爾2019年曾來過西安旅遊,這次和同學們再次來到西安算是故地重遊。他們在西安市鄠邑區,了解當地鄉村振興故事,第一次體驗繪製農民畫,聆聽陜北民歌、觀賞古城夜景,留下難忘的回憶。
約書亞·馬克·金博爾表示,西安的歷史氣息還在,同時變得更加現代化。城墻周邊都是現代化設施,是歷史和現代的交融。很高興看到更多城市居民來到鄉村,感受這裡的生態和人文生活。
“5年5萬”倡議促中美民間交流
民間交流作為中美關係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兩國關係發展的源頭活水。兩國人民記得,抗日戰爭時期,美國“飛虎隊”與中國軍民並肩作戰;50多年前,“小球轉動大球”書寫了“乒乓外交”的佳話;中美關係的大門重新打開後,約240萬中國留學生赴美深造。事實證明,兩國人民對交流交融的需求,是無法斬斷的歷史潮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 貝尼亞明:
我認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相互交流,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增進了解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地緣政治衝突和其他因誤解對方想法而引發的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 托菲·奧米索爾:
我們來得越多,與這裡的學生交流得越多,我們對中國的了解就越多。我認為,我們可以把更多新的視角帶回美國,帶回同齡人中間。因此,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真心希望它能在未來為改善中美關係作出貢獻。
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5年5萬”倡議提出一年多以來,已有1.5萬名美國青少年赴華交流學習。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 沈昕:
15000名學生就代表著15000個家庭,以及他們身後龐大的朋友圈,這些美國的青少年到中國來,體會中國,感知中國,將中國的真實情況帶回了美國,可以消除美國人民心中很多的誤解和疑問。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蘇曉暉:
儘管過去多年當中,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不斷地挑動中美關係,對中國打壓遏制圍堵,但是在美國國內尤其是民間和企業界有更多客觀理性的聲音。其實“5年5萬”倡議就是中方所提出的積極的一種動向,為美國青年來華提供更多的便利,在這個過程當中為中美關係注入更多的積極動能。
中美民間交流的熱度需要雙方共同呵護,讓這股中美關係的源頭活水保持清澈和豐盈。中美之間的合作需求是旺盛的,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讓雙方的發展成為彼此的助力,是中美應該做也必須做的事情。中方曾多次表示,探尋中美正確相處之道是一個時代課題,中方願意積極主動地答題,希望美方能夠一起為這道課題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