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外溢,嚴重衝擊中東多國經濟。當下,中東多數國家已深刻認識到,擺脫西方能源和金融霸權束縛,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謀求經濟多元化、實現共同發展是必由之路。在此過程中,積極深化對華合作成為地區國家的廣泛共識。
近年來,許多中東國家將自己的發展戰略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中國與共建國家加強合作、共創機遇,將發展成果惠及地區民生,為亂局中的中東地區增添希望。
地緣衝突拖累中東經濟
自本輪巴以及黎以衝突爆發以來,位於地區衝突前沿的黎巴嫩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世界銀行發佈的最新報告估算,延宕一年多的黎以衝突使黎巴嫩遭受約85億美元損失。
世界銀行官網截圖
黎巴嫩看守政府經貿部長阿明·薩拉姆表示,黎以衝突對黎巴嫩造成的最終損失將遠遠超過報告目前的預估額。
阿明·薩拉姆説:“實際上,黎巴嫩政府的評估是,世界銀行提出的80多億美元的數字是關於黎以衝突對經濟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如果我們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的話,這個數字很容易翻倍。我的意思是,我們現在統計的累計損失約200億美元,包括經濟領域的損失,基礎設施被破壞,以及黎巴嫩超過50%的失業率,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
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截圖
在中東衝突的漩渦中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經濟均遭受嚴重衝擊。巴勒斯坦經濟基礎被毀,民眾貧困率急劇上升。
受戰亂影響,以色列接待的外國遊客數量大幅減少,酒店、餐飲以及與旅遊相關服務業面臨收入下滑和裁員。以色列高科技行業面臨人才外流和海外投資減少,一些科技公司外遷。主要港口的航運受阻使物流成本上升,供應鏈持續緊張。
與此同時,巴以衝突外溢效應持續向周邊國家蔓延。由於紅海地區局勢緊張,埃及蘇伊士運河收入大減。據統計,蘇伊士運河每月創收從以往約7.5億美元降至平均每月3億美元。以色列鄰國約旦的經濟也受到衝擊,承受著旅遊業收入下滑、陸上貿易路線受阻、外國投資減少等重壓。
埃及今日新聞報道截圖
地緣政治危機對經濟的影響不止於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子昕表示,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産地之一,中東地區安全局勢全面惡化對全球的金融穩定構成威脅。
李子昕説:“中東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作為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戰略樞紐,它在全球貿易和産業鏈中佔據關鍵位置。如今,中東已成為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産地之一,中東的安全局勢動蕩將直接影響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對全球金融穩定構成威脅。”
除戰亂外,美聯儲貨幣政策等西方因素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進一步衝擊中東國家經濟。
由於美聯儲長期維持高利率政策,吸引美元回流,加劇了部分國家的外匯短缺困境,對中東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改革形成了制約,同時嚴重威脅到中東地區相對脆弱經濟體的金融穩定和債務安全。部分中東國家因此出現了匯率異常波動,輸入性通貨膨脹問題也愈發嚴重。
中東多國對華合作穩定發展
為擺脫美西方的金融與能源脅迫,中東國家在增強經濟韌性、推動多元化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此同時,中東國家對華經貿合作呈現多點開花局面,對接程度更深、拓展領域更廣,有效滿足了中東國家的發展需求。
以沙特為例,對華經貿合作繼續向新、向深、向全發展。沙特投資大臣哈立德·法利赫表示,中國是沙特重要的經濟和商業夥伴,兩國快速提升的經貿往來為雙方未來的投資合作描繪了光明前景。
哈立德·法利赫説:“目前大約有750家中國合資或獨資公司在沙特開展業務,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眼下沙特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階段,不少項目都有中國建築承包和建材企業參與,其中包括在建的沙特新未來城等大型項目以及其他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等。”
沙特投資大臣哈立德·法利赫
中國企業在埃及等中東國家也持續加大投資。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伕認為,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工業、農業、科技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為埃及或其他地區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
伊薩姆·沙拉伕説:“在埃及,我們通過這些大型項目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我們在埃及新行政首都和地中海沿岸其他城市的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伕
此外,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在加快各自能源轉型步伐的同時,大力推進能源合作向“新”逐“綠”,為雙方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今年1月14日,中國核工業集團首次在中東地區展示了核能一體化沙盤模型及高溫氣冷堆模型,全面展示了其“核能+新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還與阿聯酋馬斯達爾公司簽訂了阿聯酋RTC(全天候)光儲項目中標函。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大數據、區塊鏈、遠程醫療等領域打造了許多新的合作亮點,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更多新動能。
素材來源 | 環球資訊廣播《環球深觀察》
記者丨黃濤
編輯丨王洹星
簽審丨原丁 鄒浩宇
監製丨關娟娟